第三百七十二章 治水(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天洪咆哮,此处宛若是绝灭的景象。  

而现如今,三界中的无数神佛,也都在关注着这中情景。  

大禹重现,这并不是一件小事。  

因为所有人都知道,大禹并不是神,也不是仙,当然更不会是佛。  

大禹姒文命,早已在无数年前就已逝去。如今他之所以存在,乃是由“人道”中而来,而非由“天道”中而来。  

这也是人道力量,又一次的直面天道力量。  

同时,也是过去与现在往事的一次决断。  

当然了,这一次的重现,也是在三界诸多大神通者的计算之内的。  

虽然,真正知道其中情景的,也只有少数几人。譬如苏寻,譬如如来佛祖、玉皇大帝。  

灵霄宝殿中,玉皇大帝看着那个少年。他未想到,竟然还可以如此真切地看到人道中的先贤重现。  

虽然当年始皇伐天时,人道中的无数先贤,也都曾降临过一次。不过那一次,与其说是助阵,更多的倒是一种威慑。  

而且人道先贤的背后有着苏道真,那一战也是根本不可能打起来的。  

但现在不同。  

现如今,应龙引发的天洪,的确危害到了人间诸国。若大禹不出手,神佛也不出手,人间被洪水淹没也不是不可能。  

所以这一次大禹必须得出手。  

否则,仅靠玄奘和行者二人,是很难阻止应龙的。  

不过玉皇大帝想的却并不是这件事本身,而是更深远的事情。  

比如说,既然大禹会出现。  

那岂不是说,人道的力量,越发强大了?  

那应龙引发的洪水,并非是普通的洪水,乃是与上古时期相去不远的“天洪”。  

这其中,代表着天道的力量。  

莫说天庭仙神几乎都不会出手,就算真的有人想要出手抵御,恐怕,大多也难以阻挡。  

纵使是道门中的诸多天尊仙老,真正能够抵御这天洪的,其实也在少数。  

除非是苏道真,或者是那四御之存在,否则若强行阻挡,恐怕就算勉强挡下天洪,也要道行尽毁。  

这也是必然的。毕竟,天道,确实是一切神鬼仙佛的根源。所以,玄奘和行者能够做到这种程度,已经很不错了。  

甚至足以证明,他二人已经不弱于真正成道的“天仙”了。  

那么大禹出现在这里,定然是有办法能够治理这洪水的。可是要以什么办法?  

以法力,以道行?  

这一点,玉皇大帝也不得而知。  

不过他很感兴趣,也很想知道,人道的力量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力量。  

另一旁。  

在天洪之下,姒文命的背后,玄奘和行者看着那上古时期的人皇大禹,也不由得心中震动。  

大禹,姒文命!  

这个称呼,神州大地上,几乎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虽然他未被列为三皇五帝之一。但是他的功绩,可以说是不弱于三皇五帝的!  

别的不说,光治理天洪这一条,就足以让他名垂万古。  

不过,如果仅仅是这样,大禹也只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凡人”罢了。  

很显然,如今出现的姒文命,绝不可以常理来度之。  

他虽然是大禹,虽然是姒文命,但他如今的立场,以及出现的意义,才更为重要。  

那便是,抑制这天洪!  

这由应龙引发的天洪,也是由当年大禹结下的因果!  

“姒文命!!!”  

一道带有莫大愤怒之意的声音响起。很显然,看到大禹出现,那应龙更加被激怒了。  

“为何…为何汝要背弃吾等的誓约…!!”  

应龙不甘。  

一时,洪水之中,似乎出现了无数闪逝的景象。  

上古时期,轩辕黄帝战胜蚩尤以后,于釜山合龙形符契。  

龙形符契使得万族归一,尽向人族。那也是人族空前的一次大繁荣。  

可后来,因为龙形符契的繁荣破坏了天道正常的秩序,因此使得天庭不得不降下诸多刑罚。  

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许许多多令人愤怒的事情,也有许许多多的牺牲。  

尤其是那女妭之事,更是使得应龙下定决心,背弃天庭,投向人族。  

乃至于后来颛顼帝绝地天通之后,天道震怒使得天洪降临,应龙却仍旧不离不弃,帮助大禹去治理洪水,并且多有成效。  

然而,令应龙愤怒的是,大禹却始终并没有反天的举措,不仅如此,还多次按照天庭的旨意,缩小人族的势力。  

以至于最终,人族尽皆归于一个小小的南瞻部州,甚至最后建立了一个所谓的“夏朝”。  

夏朝的成立,再一次令人族被天庭所掌控。虽然人神共居的时代已经不复存在了,可是,天庭却以另一种方式,更加牢固的控制住了人族的命脉。  

这对应龙而说,是不可饶恕的背叛。尤其是,人族这样做,可以说是使龙形符契变得毫无意义了。因为,就算万族肯归心,人族也不肯接纳万族。  

所以,才会导致后来的悲剧。  

现如今应龙复苏,对于如此令他失望的人族,自然不会再有任何侥幸的心理,故而才会引发如此巨大的洪浪,意欲要吞没人间。  

洪水中的场景波澜的过快,让玄奘和行者,也是一知半解。  

不过那些思绪,本来也不是对两人而生的。  

应龙是在对大禹宣泄着自己的愤怒和不甘。  

为何?为何人族会背弃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