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六章 六通(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自那日起,玄奘便在水帘洞中,仔细地感悟起了所谓的“造化道”。  

而这一感悟,便足足又过了十年之久。  

在这十年中,玄奘没有再随众人学习,或许也是没有这个必要了。  

三星洞的众人见到如此状况,自也不会去打扰玄奘,而且主要是他们也对这造化道甚是感兴趣,时常想要去追溯,去领悟。  

可惜的是,众人虽然理解了何为造化,何为造化道,但想要去亲身学习,却是一件难之又难的事情。  

感悟造化,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难如登天!  

十年来,众人都尝试了。可是这三星洞中,除了悟空和白毛鼠以外,便只有龙女隐约对此有一些头绪。  

其余的,哪怕是强大如白牛和九灵元圣的,也无法领悟这造化道。  

以至于,后来很多人便放弃了,包括那九灵元圣。  

也不是说他们不去领悟造化了,而是,若无法感悟,那也是缘法。  

倒不如顺其自然,坚持自己的法力,说不定也别有一番机缘呢。  

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十年过后,玄奘逐渐地忘却了当年自己从三星洞众人身上学到的神通和法力。  

他的一切法力,一切神通,渐渐地趋向于“佛”。  

那蜈蚣精的百目神通,逐渐成就了类似天眼通的力量。  

那读心之法,渐渐地成就类似他心通的玄妙。  

原本应翻跟头才能十万八千里的筋斗云,再度成为了佛法中的神境通。心念具足,瞬息百万之遥。  

甚至那道门的卜算之法,也融入到了禅定法中,成为了佛门中的“宿命通”。  

是的。  

这便是所谓的“佛门六通”!  

玄奘将从三星洞众同门身上学到的法力神通,融入到了佛法当中,成就了佛门六通的力量。  

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神境通,宿命通…  

除了那“漏尽通”以外,玄奘已然将这其余五通的力量融会贯通,并且完全转化为了自己的力量。  

这并不是严格意义上那些菩萨罗汉所会的六通,但是却异曲同工之妙,同时更加胜于菩萨罗汉的六通!  

领悟了这些以后,水帘洞中佛光大作。  

一道五彩琉璃色,冲天而起,将整个三界在一瞬都照耀的通明。  

虽然,瞬息过后,一切便再度消隐无踪。然而,即使如此,三界的无数大神通者,还是注意到了这力量。  

那些大神通者,有的惊讶,有的震骇,有的不可思议。  

但也有许多,了如指掌,智珠在握,欣慰相待。  

千言万语,都化作了一句感慨。  

不愧是如来佛祖的二弟子金蝉子!  

看来,他这一世,就要功德圆满,修成正果了呀!  

唯有…  

在那西方极乐世界中,如来佛祖,却皱起了眉头。  

这玄奘能有如此感悟,是好,还是坏呢?  

平心而论,如来佛祖实则不希望玄奘这样的。  

至少在这西游之前,没有必要这样。  

毕竟玄奘代表的意义是佛门。如果真的要修成正果,也该是西游之后考虑的事情。  

只是,在与苏寻经过交涉之后,最后,还是认可了苏寻的做法。  

如来佛祖看中的是西游这件事本身。  

但苏寻却认为,西游固然重要,可西游这条路产生的作用,也应当不小。  

不该仅仅局限于表面,局限于所谓的西游上,也该去重视其中的实质。  

而玄奘作为西游路上的领路人,便尤为应该重视这一点。  

如果他没有这个资质,那么西游之事,终究是一件虚事!  

哪怕最后仍然达到了他们想要的目的,但是,却不会达到十成十全的程度。  

却说,玄奘修成了佛门六通,但对那“漏尽通”,却仍旧未有头绪。  

虽然他如今法力神通更胜以往,已然成就了金仙佛果。  

恐怕,就算在三星洞众人之中,也算是数一数二的实力了。  

可是那六耳猕猴是何等强大?  

越是领悟了这佛门六通的力量,玄奘反而越发对六耳猕猴和孙悟空的深不可测,而感到棘手。  

在他看来,如果不能领悟那号称“证得漏尽智烦恼尽除”的漏尽通,恐怕,终难消灭心猿!  

于是,玄奘还是过来请求悟空,希望悟空能够指点他要如何顿悟这漏尽通。  

但是这一次,孙悟空却拒绝了:“这漏尽通是你们佛门自己的法力,俺如何会也?不若你去问你的佛祖罢!”  

对于这般说辞,玄奘不由觉得好笑。  

不过,仔细想想,好像还真是这个道理。  

漏尽通,乃是成佛之神通,唯有佛,才知道何为漏尽通。  

很显然,齐天大圣孙悟空不是佛。所以,自然也无从指点自己。  

那么自己何不真的去想办法拜见询问一下如来佛祖?  

想到这里,玄奘不由得心中有些浮动。他忽然想起了,那金翅大鹏雕乃是如来佛祖的亲娘舅。那么…是不是也有可能,自己能因此而见到如来佛祖。  

话说回来,自己的前世,不正是那如来佛祖的二弟子吗?  

于是玄奘便将这个说法说了出来。对此,孙悟空倒是没有什么反对的。  

不久后,金翅大鹏雕也得知了此事,对于玄奘的事情,他也是尽量能帮就帮了。  

毕竟这大鹏金翅雕对玄奘的感官,还是不错的。  

于是他便找机会,向那佛祖进言,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