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学习开刃(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在解释了江林的烧火技艺,高超到可以让生铁提升至少两成的品质后,齐铁匠等人顿时惊为天人。  

“据说司匠大人也只能通过煅烧提升一成品质,江林竟比司匠大人还要厉害!”  

“司匠大人烧的是一块,江林烧的可不止一块。”  

“若非事实摆在眼前,我怕是不会信的。”  

江林谦逊道:“我只是烧火技艺还行,其它方面比司匠大人差的远。但这次组建高品质铁匠队伍势在必行,南岭大营那边以后对南铁匠营的兵器需求会增大。保住了份额,南铁匠营就能扩建,获得更多关注和资源。”  

齐铁匠等人当然明白这个道理,南铁匠营之所以最小,正因为先前很多任大师傅没争过。  

一步慢,步步慢,导致如今就剩这两三百人。  

听起来似乎也不少,可相对于其他三大铁匠营动辄一两千的人数,不值一提。  

要知道,大乾王朝征战四百年未曾停歇,常规军伍数量足足有数百万,若遇到国运决战这种,更是临时可以拉起过千万的队伍。  

这么多兵器,四大铁匠营每日把锤子抡冒烟,也只是堪堪够用罢了。  

“昨夜我已初步拟定了个名单,其中十五人,包括我们几个在内属于常备人选。另外还有十几二十个作为备选,若有人临时有事,或者以后江林的烧火效率更高,便可随时进行替换,增加。”  

赵岩魁说着,递过来一张纸。  

上面不仅写了常备和备选人员,还对俸银也提出了更改。  

按赵岩魁的意思,能者多劳,多劳多得。  

高品质铁匠队伍的俸银,理应比普通铁匠更多,这才符合手艺人的规矩。  

齐铁匠道:“可这俸银又从何而来?总不能让其他人自掏腰包吧,他们肯定不愿意。”  

“这件事我会与司匠大人去说,到时候多要些银子来。”赵岩魁道。  

如此一说,齐铁匠等人便不吭声了。  

能多拿银子当然好,谁会嫌钱多呢。  

至于江林也被列入常备人选,不仅要烧火,还要同时承担锤炼事宜,齐铁匠等人毫无疑义。  

虽说在淬火,开刃方面,江林可能还需要再练练。  

但光是一个烧火,就足够他位列第一了。  

没有江林,这支队伍得散!  

而后,赵岩魁便带着齐铁匠等人按名单去“抓人”,江林则烧火,锤炼,按部就班的继续修习技艺。  

要组建高品质铁匠队伍的消息,在南铁匠营一传开,得知江林烧的铁竟能让人轻易打造出入品兵器,很多人都惊掉下巴。  

虽然不是所有人都有资格进入这支队伍,但他们很容易就明白这件事会给南铁匠营带来什么影响。  

一万多人的南岭大营,并不能左右四大铁匠营的规矩,但是别忘了,整个大乾王朝人数最多的,是边军。  

南岭大营,就是边军的缩影。  

倘若他们利用自身的人脉,扩大这件事的影响,南铁匠营可就彻底出名了!  

数百万常规边军,对兵器的需求每年都是海量。  

真能拿到这些额外份额,南铁匠营崛起指日可待!  

一时间,江林在南铁匠营的风头可谓出尽。  

别说学徒对他一口一个江爷,就连很多较为年轻的正式铁匠,对江林也从直呼其名,半真半假开玩笑似的喊出了江师傅。  

如此忙活了一天,直到傍晚时分,赵岩魁过来道:“江林,明日开始你就专门负责煅烧,咱们先打一批好兵器来,省的以后南岭大营需要,再手忙脚乱的。”  

江林点头应下,反正给其他师傅烧火能得熟练度,而且他也会参与锤炼,并不会耽误什么。  

“师父,我想今天学习一下开刃。”江林道。  

眼看到饭点了,换成一个月前,赵岩魁肯定会推脱明日再说。  

可是现在,江林已然成了南铁匠营的核心之一,重要性在一定程度上甚至超过了他这个大师傅。  

何况江林是在勤奋学习,完全没有理由拒绝。  

“行,跟我过来。”  

赵岩魁走到磨刀石旁,随手拿起一把未开刃的长刀,坐下来后细细讲解。  

“开刃的手法并不多,笼统下来约莫三五种,与兵器品类关系很大。”  

“比如这把长刀,用于阵前劈砍,刃口不能太薄,所以开刃角度也要相对偏大。”  

噌噌噌——  

一阵迅疾的摩擦声中,长刀的刃口以接近四十度的角度开磨,很快便显现出光亮的银白色。  

你领悟了新的技艺,开刃你领悟了开刃的窍门,获得一大笔熟练度技艺5:开刃Lv1(熟练度5/10)  

技能7:1级新发于硎,初步掌握开刃角度江林站在赵岩魁身侧,盯着快速旋转的磨刀石,眼睛闪过一丝光亮。  

有师父带着入门就是好,手都没动,便得到5点熟练度。  

当然了,和淬火技艺一样,最开始每次有所领悟都会有大笔熟练度入账。  

等了解的多了,便会降低。  

不过这也让江林节省了足够多的时间,还是相当有用的。  

很快,长刀开刃完成,赵岩魁拿起抹布擦干净刀身上的铁屑,随后对着一旁的试刀石砍去。  

入半寸,合格。  

“你来试试?”赵岩魁问道。  

江林没有推辞,立刻拿了新的长刀坐上去。  

赵岩魁没有说话,默默的看着,有意试试江林只看这么一会,能有多大体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