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2章 盖了章的(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虞听晚还真不知道。  

魏昭语气轻飘飘的:“里头是一张我亲手画出来的輿图。”  

他知道大晋哪里最容易攻进来。  

魏昭:“没了魏家军,你猜他能怎么办?”  

“还有一封信,给敌国一样的舆图,以及魏家军的兵符送去给萧怀言。”  

“对了,敌国军营也有我的人,职位还不低。内忧外患,狗皇帝焦头烂额。萧怀言总能坐收渔翁之利。”  

魏昭:“这江山是魏家护的,也该由魏家收回来。”  

你好可怕啊。  

都要死了,怎么手段还那么多啊!!  

显然压的魏昭辗转反侧的重担倏然被清空,从身到心彻底的解压,他被罚都是心甘情愿的。  

男人心情好,也有意逗她。  

“怎么?”  

他抬眸,好整以暇,挑眉:“见我罚跪,夫人是要和我同甘共苦吗?”  

“怎么可…”  

魏昭:“贤妻。”  

虞听晚一个能字咽了下去。  

她生硬的转移话题,把手里的食盒搁下。  

“夫君饿了吧。”  

魏昭:“你说呢?”  

他看了眼食盒,是熟悉的。  

年少被罚跪祠堂,都是如婆子给他送的。  

以前宁素婵对他严厉,故他从来不敢多想。  

这诺大的后院都是宁素婵管的,身边如婆子给他送吃食,宁素婵当真一次都不知情吗?  

只怕也是默许的。  

魏昭眉眼柔和。  

“母亲离开祠堂前,她说,归之二字虽然是那人取的,可昭却是父亲取的。”  

虞听晚打开食盒,取出里面用老鸡汤煮的面,面是厨子擀的,很有劲道,上头铺着鸡丝还有各种小菜,冒着热气:“日召昭,光明磊落,夫君是父亲,祖父,期许盼着来到人世间的。”  

魏昭还真饿了,怕她烫着,把碗取出来:“可我叫住了母亲。”  

“告诉她,父亲喊我更多是归之。”  

他眼里藏着碎光。  

“可见父亲对这小字也是喜欢的。”  

“归之。母亲于父亲而言,何尝不是上天垂怜,主动归他。”  

宁素婵只知道魏封行对她好,只因她是他的妻。哪里知道,前提是她,后面才是妻。  

虞听晚没忍住八卦:“母亲什么反应。”  

魏昭:“背对着我,走的仓促。”  

不过,仓促就证明内心不平静。  

他没急着吃面。  

“我先前一直在想,是什么造成了今日的局面。”  

虞听晚听到他说。  

“我和母亲从不谈心,尤其父亲去后,她愈发寡言。她为了我好,瞒下一些事。父亲死前不让我查,无非是那时的我,还没有立身的资本。”  

“父亲和小叔自幼遵循魏家忠君报国的族训。”  

那是刻在骨子里的。  

“小叔有血性,但还不够。先帝娶了小叔心仪的姑娘,那是皇家对魏家第一次明目张胆的试探。可小叔不会为了情情爱爱去反。”  

“他又去的太突然。父亲才学兼备,是闻名于世的大儒,可却不通兵法,以至于被皇宫那位压制的死死的。”  

“他最后能做的是保全我,给魏家留下最后一支血脉。没和我说,无非是对我最后的期许,是好好活下去。有朝一日像我小叔那样,也就能撑起魏家了。”  

“母亲知道我对父亲的死存疑,她知我会警惕皇家,这些年我也的确做的很好。”  

他让应乾帝想动他,忌惮他。可每次边境打战都留有后手,给敌军卷土重来的机会。以至于朝廷不能没有魏家军。  

宁素婵太知道应乾帝的为人了。  

所以她从有孕起,就不安。  

靖远将军出事后,这份不安达到了顶峰。  

应乾帝本来就恨魏封行。  

魏昭若不是男儿身,魏家要是没有香火继承。也许局面就不一样了。  

毕竟应乾帝多在意他仁德的名声啊。  

“可母亲到底被太多世俗礼数束缚。她不会生出顺国公府其实还有一条虽然冒险,但可以反了整个皇朝离经叛道的路可以走。”  

“应家一代比一代更有野心,魏家早就成了他们的眼中钉肉中刺。”  

不然也不会那么一大盘棋。  

逃避是没有用的。  

“忍辱负重终为鱼肉,坐以待毙只会受制于人,父亲小叔如此,我亦如此,后代子孙得仰人鼻息,活得更为艰险。”  

魏昭声音不轻不重,可却在祠堂留下回音。  

“居于朝廷之下,势必永无翻身之日。”  

所以报仇也好,为了魏家也好。  

应家人,必除之!  

他朝虞听晚伸手。  

“来。”  

“给父亲和各位长辈上香。”  

魏昭:“让他们也见见你。”  

祠堂供奉了不少魏家先祖的排位。  

排位是格外讲究的。上有名讳,生卒年月。  

始祖居中,左昭右穆。长为昭,幼为穆;嫡为昭,庶为穆。父为昭,子为穆。  

夫祭有昭穆,昭穆者,所以别父子、远近、长幼、亲疏之序而无乱也。  

虞听晚在魏昭的一位位介绍下上香。  

最后跪到了魏昭边上,魏封行牌位前。  

不同于前头的跪拜,这次她双手合十捧着香,闭眼将手放在额前的位置。  

“若公爹在上头能听见,兒媳虞氏望您能庇佑夫君后头之行,无灾无难,风雨不侵。”  

魏昭:“说出来就不灵了。”  

虞听晚拜了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