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章 撕毁条约(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大陆目前最顶级的重骑兵在西哥特,法兰克王国崛起还得先击败高卢西班牙地区的老霸主。  

旧王不死,新王不立。  

让他们先打一会。  

至于匈人可能随之而来的报复,邓肯一点都不担心,讲个笑话,蒙古海军,匈人海军,不列颠岛是真不怕。  

匈人帝国分崩离析不会太久,阿提拉的儿子们弹压不住诸多附庸国,他们的威望严重不足。  

好一点的情况,他们能以复仇的名义,再度集结一支军队进攻西帝国,但是肯定没办法跟沙隆之战的规模比,他们无法统御诸多附庸王国部落,也根本不是埃提乌斯的对手。  

坏一点的情况,可能今年匈人帝国就要分崩离析,东哥特人、格皮德人、法兰人等,那几个强势的蛮族附庸绝对会叛乱的。  

匈人可从来都没有善待过附庸,那是往死里压榨的。  

上帝之鞭阿提拉还在时,惊人的威望足以弹压一切不服,他死后,就没有任何人能办到这一点。  

邓肯将鸦后特莉丝横抱在怀中,俯身低头,品尝片刻,以慰藉口腹之欲,随后抬头,气息略微粗重道:“我的根基太浅了。”  

“从潘诺尼亚逃亡至今,崛起才不过半年时间。”  

“暂时避一避埃提乌斯的锋芒。”  

“韬光养晦,积蓄实力。”  

“等我彻底消化完不列颠军团和整个不列颠岛的地盘,我就有能力跟埃提乌斯正面碰一碰了。”  

这半年来的一切恍若隔世。  

谁能想到全村被帝国溃兵屠灭的铁匠学徒,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成为雄霸不列颠岛的一方诸侯,还能在沙隆之战中建立不朽战功,直接亡命奔袭阵斩了传说中的上帝之鞭。  

邓肯的一切都是尸山血海里杀出来的!  

谁都不容置疑。  

大争乱世,匈人西征,蛮族入侵,帝国迟暮,他提三尺剑打下如今一番基业,可以说在整个欧洲历史里面,都是惊天动地的壮举功绩,他就算是现在躺在功劳簿上沉溺享乐,也能安安稳稳地成为不列颠之王,家族延续到千百年后的时光。  

鸦后特莉丝闻言一时间都有些神色恍惚,忍不住咬紧嘴唇,呼吸悠长。  

她也感觉做梦一样。  

谁能想到当初只是觉得略有不凡的少年,会在短短半年内立下如此不朽战功,别说是阿妮娅听到消息后已经激动得浑身颤栗,就连此刻的她也不由心神摇曳情难自禁,甚至觉得口腹难耐,只想品尝些什么,于是她缓缓跪在邓肯膝下,朱唇轻启,竭尽所能。  

邓肯好似扯到了背上的伤口,到抽一口冷气,然后凝神望向窗外的月色,欣赏这大自然的壮丽山河。  

有这一战的惊天功绩在,尤瑟王见到他都得俯首低头。  

“根基不稳。”  

“先发育一波,拿下不列颠尼亚。”  

邓肯对自己的认知很清晰,他就是个人武力惊人,也许是百人敌之上,但是千军万马,他一个人是没办法单挑的。  

墨洛维有父辈数代人经营的法兰克。  

托里斯蒙德王子有西哥特王国的家底,还有一批精锐的封建骑士。  

埃提乌斯就更不用说了,几十年的威望,罗马护国公,此时如日中天,帝国军中到处都有他的亲信。  

而邓肯的底蕴,可能连厉害一点的蛮族酋长都不如,因为时间才是最好的沉淀。  

他万千荣耀集于一身!  

战无不胜。  

攻无不克。  

但邓肯只要失败了一次,战败了一次,他战无不胜的金身就破了。  

甚至是以他如今的家底,只要败了一场,那么恢复元气都得很长的时间,最关键的还是基业太小了。曹操赤壁大败,还能卷土重来,那是因为他北方的根基雄厚,邓肯在不列颠岛的基业,才五座县城的地盘,手上的兵打一场硬战血战,估计都得很久才能恢复过来。  

而且还有一神教如芒在背,邓肯自身的安危其实是高于一切的,因为他一旦出现意外,一切都会土崩瓦解,所以塞维鲁才会反对他冒险跨海远征,为邓肯的安危操碎了心。  

以一人之力,扶大厦将倾,扛起一切,那么这一人的安危便尤为重要!  

鸦后特莉丝也是明白这一点。  

所以她才会不容置疑地要求跟随一起行动,但她终归是个女人,而且武力不高,不可能跟着上战场厮杀,只能尽可能将多神教最后的一点家底搬出来,组成了邓肯的精锐将军卫队。  

阿妮娅就更不用说了,她已经全盘梭哈了。  

要不是她梭哈的这么彻底,她也不可能勉强跟鸦后特莉丝分庭抗礼,毕竟只是一个二星白板。  

“接下来率军返回不列颠岛。”  

“嘶。”  

“欧洲大陆的烂摊子,就留给他们收拾吧。”  

还是阿妮娅好,一点齿感都没有。  

邓肯不怕欧洲大陆打起来,他根基在不列颠,最好大家都把顶级精锐拼完了,他捡个现场的。  

一夜无话。  

第二天,邓肯正在调度军队返回不列颠岛,突然间一个信使急匆匆赶来。  

“总督大人!”  

“不好了!”  

“撒克逊人撕毁条约,在击退皮克特人后,直接联合近万大军,进攻波切斯特城堡。”  

“塞维鲁大人陷入苦战,只能守城不出!”  

什么?  

邓肯的神色愣了一下,突然有点想笑,沙隆之战二十多万大军一场血战,杀得尸山血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