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章 寻路(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雷电交织,五色电光照亮整座姑瑶山。  

陈宣处于雷霆中,肉身躯壳在五行天劫中极尽蜕变,肌肤流淌神光,条条经脉中流动着电光,骨骼发出噼里啪啦的清脆之声,重塑根骨。  

五行天地神明之力加身,脱胎换骨,根骨资质极速提升。  

“他根骨资质,只有九千斤上下。”所有人惊诧,在场所有人、妖、鬼怪俱眼光老辣,此刻看着陈宣沐浴天劫都感觉不真实。  

四十五条雷霆的五行天劫,举世罕见,只有天命、仙种才有机会引动同等层次的其他天劫。  

纵是赵神狐、花琉璃这些天纵奇才,都有些失神。  

譬如赵神狐,此前并未亲见过陈宣,虽善于听风,知晓陈宣一进姑瑶山,便开始破限压境,至今整整十个月,超过“九”数。  

但是,这分明是仙种级别的天骄人物,才能尝试做的事情。  

而陈宣的根骨资质,竟是差到这种地步,难以想象其走到这一步,究竟历经多少艰辛!  

“人圣子根骨,破九五之姿了!”一些大鬼怪惊叫道,陈宣仿佛在天劫中重生,洗净尘埃。  

在练炁界中,所有人都清晰知晓,根骨资质只有达到“九五之资”,才能拥有一定把握,在寿元耗尽前成为韬红尘的高级修士。  

长生种柳蛟,年岁以千万计,看尽天下英杰,当初给陈宣的评价,便是“红尘难韬”。  

九五之姿的根骨,太罕见了,整个楚国九万里亿万生灵,这一代只有被视为姜家将来支柱的姜清凰一人而已。  

“隆隆…“  

陈宣承接天劫之力,这一刻,苦苦压制十个月的回报,终于蜂拥而来,堪称否极泰来!  

转瞬之间,根骨资质从初入九千斤,闯过“九五之姿”,水到渠成。  

此等冠绝一国一州的根骨资质,再配合陈宣神魂的超绝领悟力,修炼速度将登上一个崭新的台阶,恐怕传说中代表根骨资质极巅的仙种天骄,单论修炼速度,也要远远逊色他了。  

“嗡!”  

同时,陈宣笼罩仙光的身躯中,心肝脾肺肾五脏之处,皆出现一座神祗小人盘坐,这是晋升鼎炉后的五尊天命道藏,在上阳秘要的牵引下,彻底融入身躯。  

一道道金色的天命经文,犹如锁链一般,将五尊鼎炉小人连接在一起,彼此融合,互为一体。  

这每一尊天命鼎炉道藏,经历十月天劫,此刻单独拎出来,都有不逊色高境鼎炉的战力!  

而五行合一,生生不息,共同加持陈宣身躯,其孕育积攒的力量,将达到一个恐怖的层次。  

“这种闻所未闻的鼎炉宝体…”赵神狐凝目,他偷听过很多修行秘闻,但陈宣此刻成就的宝体,从未在世间出现过,想必便源自传说中的上阳秘要。  

世上有不少强大的宝体,由两门真经,甚至三门真经融合而成,但这都是需要数十代数百代修士,前仆后继,一一试验而来。  

但陈宣此刻,刚一晋升,便是五行合一,这就不得不令人惊叹了。  

“传说中不能练成的上阳秘要,竟是神异至此。”赵神狐惊叹。而且,便是天命仙种要小成一门列仙秘要,都需要数以十年计的时间,苦心钻研感悟。  

但据赵神狐所知信息,自上阳洞天流落无数传承至今,最多才一年多时间,可陈宣如今便练成《五藏兵武仙躯·上阳秘要》了。  

“五藏兵武仙躯,真成了。”姑瑶山上,白杆杆心中喃喃道。  

“汪”山君小狗蹲在地上,凝望天空,神情期待。  

陈宣感悟所得,九个月时间做准备,第十个月融会贯通上阳秘要,最终,在突破鼎炉的这一刻,凝出一具五藏兵武仙躯!  

他举手抬足,衣袖间便有独特的道韵流转,五门天命真经的鼎炉篇章,融合为一,形成一门“五行新经”。  

“修道至今,两年半了…”  

陈宣深吸一口气,自离开柳镇武馆至今,练炁两年半时间,终成鼎炉,并修成一门完整的上古秘要。  

他历经艰辛,终于与这个世界上天赋最顶级的同龄天才们,无限拉近距离,甚至是并驾齐驱了。  

“鼎炉一成,便是道友同辈了。”两界主花琉璃,仰望天幕中那耀眼的身影,妩媚脸庞在电光照映下闪耀晶莹的光泽。  

练炁一途。  

真经代表境界高低。  

秘术、秘要则代表着极致的斗法战力。  

陈宣鼎炉一成,彻底跃升,同时修成上阳秘要,再加上神魂躯,其除了境界低一些外,与她这种先行很多年的天命者相比,不差多少积累了。  

练炁者修一秘术,便能越境而战,爆发极强战力,更何况是秘要这种列仙术。  

“陈宣——”  

敖广龙神的一只眼眸虚影,被陈宣一拳打爆,溢散成道道紫金色电光,他怒不可遏,陈宣不仅从小龙宫手中虎口夺食,甚至胆敢对他这位雷部神出拳。  

“昔年人族与妖族合力推平山海,后来划分地盘,小龙宫得了执掌天劫雷罚之力,但你今日,竟敢抗令!”敖广龙神厉声呵斥,法旨中的五行天地之力不要钱的涌向陈宣,他是真的心疼,心都在滴血了。  

练炁者破境晋升,会勾动山海十二炁,自有天地来贺。  

敖广坐镇云梦上州千百年来,普通散修、背景稍小的练炁者晋升时,他便借小龙宫私自截取天地之力、或者干脆一点不给。  

他将这些天地之力留下自用,或者多赐给晋升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