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六章 .真妇女之友(2/3)
润就得将近二千块。
但问题是,这七家都已经把大皮卖了。
小红杉林区和永安林区,还有永兴大队不一样的是,小红杉林场有个供销社。
永安林区、永兴大队的跑山人,只要不是急用钱,那他们都是年前下一趟山,年后开春种地前再下一趟山。这两次,就把年前、年后攒的山货都卖了。
小红杉林区的跑山人,也是下一趟山卖一次,但他们下山就是回家,那供销社就在他们下山回家的途中。
所以,小红杉这边的跑山人,上山溜着一张大皮,下山就卖一张,溜着两张就卖两张。
带回家的只有钱,而没有皮张。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纵使李如海舌灿莲花,人家里没有皮张,他又怎么买?
这不怪李如海没能耐,但李如海心里很不舒服。
听李如海说“南村没有,北村也没有”,张援民就以为这孩子要回林场呢。
等出了南山村以后,李如海也确实是往林场的方向走。但在走到半道的时候,李如海忽然就奔着供销社去了。
张援民跟李如海进了供销社,这供销社不大,规模肯定不如城里的,但家里用的一般东西,这供销社里都有。
就像魏怀信昨天说的那样,这供销社是四间房,里面一间是收山货的。这时没有收山货买卖,所以那门是紧关着的。
前面这三间,柜台、货架靠北面避光,进阳光的南窗户前,支着一排七八十公分高的木杆架子。
架子上放着一个个高粱杆扎的大盖帘,盖帘上晾着木耳、榛蘑、猴头、羊肚菌等山货。
中间炉子周围,坐着十二三个妇女。
南村、北村都没有小卖店,村民买东西都得来这供销社。
妇女们到这儿买东西,顺便唠唠嗑,供销社的人也不管。
李如海、张援民一进来,所见吸引了所有人的视线。
这不光是因为李如海那一身炫酷行头,主要是这两人都是生面孔。
李如海走到柜台前,从兜里掏出一沓钱来,在里面抽出一张五毛的放在柜台上,道:“来包迎春。”
“嗯?”张援民一脸惊愕地看着李如海。
柜台里坐着一个男人,他大概四十多岁,在打量了李如海一眼后,他起身问李如海道:“小伙子,你是不是过来帮我们打土豹子的?”
“那是我哥、跟我大哥。”李如海笑道:“我就跟着来溜达的。”
“啊…”听李如海这么说,那人从柜台里掏出一包迎春,将其放在李如海的五毛钱上,道:“你拿着抽去吧,不要钱了,完了我给你记魏书记账上。”
“不用那么麻烦。”李如海拿起烟,却把钱留在柜台上,道:“我抽烟,该给钱就给钱。”
说着,李如海拆开烟包,熟练地抽出一颗烟塞在自己嘴里。
这一幕,看呆了张援民。
李如海过完年十五了,张援民像李如海这么大的时候,已经卷叶子烟抽了。
但李大勇、金小梅对李如海管的挺严,不让他在十六岁之前碰烟和酒。
在家的时候,李如海表现得很好,谁也不知道他竟然会抽烟。
叼着烟的李如海,对柜台里那人道:“师傅,借个火。”
那人闻言,转身拿过拆包的火柴,拿出一包轻轻丢在李如海面前,道:“拿着用去吧。”
一包火柴没几个钱,李如海也没在意,推开火柴盒拿出一根火柴,擦着了火、点着了烟。
李如海熟练地吸了口烟,扫了眼围坐在炉子周围的妇女们,回身问柜台里那人道:“师傅你贵姓啊?”
“免贵,我姓刘。”那人道:“我叫刘长山。”
“啊,刘师傅。”李如海闻言一笑,道:“刘师傅,你是属于林场的吗?”
“不是。”刘长山摇头,道:“我就是供销社的,83年咱在这儿建的供销社,我是85年过来的。”
“啊…”李如海微微点头,再问:“刘师傅,这供销社就你一个人呐?”
“啊。”刘长山道:“我一个人就够了,咱这玩意儿,你是买呀,还是卖呀,那都有账。我把账记清楚的,货能对上就得了呗。”
听他这么说,李如海又点了点头。
就当李如海还想问什么的时候,从外头进来一个女人。
这女人看着也就是二十岁,见她进来,一个五十多岁的老婆子抻脖看着她,问道:“三小媳妇儿,你咋自己出来了呢?你家大宝呢?”
“睡着了,孙婶儿。”那三小媳妇道:“我给他扔家,我紧忙出来了嘛。”
“你还出来干啥呀?”又有一女人道:“一会儿三小子拿来啥,我就给你捎回去了呗。”
“不用啊,王嫂。”三小媳妇笑道:“我正好买一罐子麦乳精。”
说着,那三小媳妇便奔柜台而来。
她买了一罐麦乳精后没走,而是凑到妇女堆里,跟着唠上了嗑。听她说话的意思,不马上回家是等她男人给她送东西呢。
“哎?你看人三小子,当爹了是不一样啊?知道顾家,知道疼媳妇了。”
听人夸自己男人,三小媳妇笑道:“这半年我家三小子挺好,知事不少。”
“是啊。”有妇女附和道:“不都说嘛,男人当爹才叫爷们儿。”
“嗯呐!”三小媳妇闻言一努嘴,苦笑道:“我怀我家大宝八个月前儿,我家三小子还搁外头跟人干仗呢,打鼻青脸肿回来了,那一个
但问题是,这七家都已经把大皮卖了。
小红杉林区和永安林区,还有永兴大队不一样的是,小红杉林场有个供销社。
永安林区、永兴大队的跑山人,只要不是急用钱,那他们都是年前下一趟山,年后开春种地前再下一趟山。这两次,就把年前、年后攒的山货都卖了。
小红杉林区的跑山人,也是下一趟山卖一次,但他们下山就是回家,那供销社就在他们下山回家的途中。
所以,小红杉这边的跑山人,上山溜着一张大皮,下山就卖一张,溜着两张就卖两张。
带回家的只有钱,而没有皮张。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纵使李如海舌灿莲花,人家里没有皮张,他又怎么买?
这不怪李如海没能耐,但李如海心里很不舒服。
听李如海说“南村没有,北村也没有”,张援民就以为这孩子要回林场呢。
等出了南山村以后,李如海也确实是往林场的方向走。但在走到半道的时候,李如海忽然就奔着供销社去了。
张援民跟李如海进了供销社,这供销社不大,规模肯定不如城里的,但家里用的一般东西,这供销社里都有。
就像魏怀信昨天说的那样,这供销社是四间房,里面一间是收山货的。这时没有收山货买卖,所以那门是紧关着的。
前面这三间,柜台、货架靠北面避光,进阳光的南窗户前,支着一排七八十公分高的木杆架子。
架子上放着一个个高粱杆扎的大盖帘,盖帘上晾着木耳、榛蘑、猴头、羊肚菌等山货。
中间炉子周围,坐着十二三个妇女。
南村、北村都没有小卖店,村民买东西都得来这供销社。
妇女们到这儿买东西,顺便唠唠嗑,供销社的人也不管。
李如海、张援民一进来,所见吸引了所有人的视线。
这不光是因为李如海那一身炫酷行头,主要是这两人都是生面孔。
李如海走到柜台前,从兜里掏出一沓钱来,在里面抽出一张五毛的放在柜台上,道:“来包迎春。”
“嗯?”张援民一脸惊愕地看着李如海。
柜台里坐着一个男人,他大概四十多岁,在打量了李如海一眼后,他起身问李如海道:“小伙子,你是不是过来帮我们打土豹子的?”
“那是我哥、跟我大哥。”李如海笑道:“我就跟着来溜达的。”
“啊…”听李如海这么说,那人从柜台里掏出一包迎春,将其放在李如海的五毛钱上,道:“你拿着抽去吧,不要钱了,完了我给你记魏书记账上。”
“不用那么麻烦。”李如海拿起烟,却把钱留在柜台上,道:“我抽烟,该给钱就给钱。”
说着,李如海拆开烟包,熟练地抽出一颗烟塞在自己嘴里。
这一幕,看呆了张援民。
李如海过完年十五了,张援民像李如海这么大的时候,已经卷叶子烟抽了。
但李大勇、金小梅对李如海管的挺严,不让他在十六岁之前碰烟和酒。
在家的时候,李如海表现得很好,谁也不知道他竟然会抽烟。
叼着烟的李如海,对柜台里那人道:“师傅,借个火。”
那人闻言,转身拿过拆包的火柴,拿出一包轻轻丢在李如海面前,道:“拿着用去吧。”
一包火柴没几个钱,李如海也没在意,推开火柴盒拿出一根火柴,擦着了火、点着了烟。
李如海熟练地吸了口烟,扫了眼围坐在炉子周围的妇女们,回身问柜台里那人道:“师傅你贵姓啊?”
“免贵,我姓刘。”那人道:“我叫刘长山。”
“啊,刘师傅。”李如海闻言一笑,道:“刘师傅,你是属于林场的吗?”
“不是。”刘长山摇头,道:“我就是供销社的,83年咱在这儿建的供销社,我是85年过来的。”
“啊…”李如海微微点头,再问:“刘师傅,这供销社就你一个人呐?”
“啊。”刘长山道:“我一个人就够了,咱这玩意儿,你是买呀,还是卖呀,那都有账。我把账记清楚的,货能对上就得了呗。”
听他这么说,李如海又点了点头。
就当李如海还想问什么的时候,从外头进来一个女人。
这女人看着也就是二十岁,见她进来,一个五十多岁的老婆子抻脖看着她,问道:“三小媳妇儿,你咋自己出来了呢?你家大宝呢?”
“睡着了,孙婶儿。”那三小媳妇道:“我给他扔家,我紧忙出来了嘛。”
“你还出来干啥呀?”又有一女人道:“一会儿三小子拿来啥,我就给你捎回去了呗。”
“不用啊,王嫂。”三小媳妇笑道:“我正好买一罐子麦乳精。”
说着,那三小媳妇便奔柜台而来。
她买了一罐麦乳精后没走,而是凑到妇女堆里,跟着唠上了嗑。听她说话的意思,不马上回家是等她男人给她送东西呢。
“哎?你看人三小子,当爹了是不一样啊?知道顾家,知道疼媳妇了。”
听人夸自己男人,三小媳妇笑道:“这半年我家三小子挺好,知事不少。”
“是啊。”有妇女附和道:“不都说嘛,男人当爹才叫爷们儿。”
“嗯呐!”三小媳妇闻言一努嘴,苦笑道:“我怀我家大宝八个月前儿,我家三小子还搁外头跟人干仗呢,打鼻青脸肿回来了,那一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