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陷住一只耳(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了。」李春明说了这么一句,赵有财摆了下手,道:「风大好,一个呢,风大树条子上不积雪。二一个咋的?风大呜嗷的,咱弄出动静啥的,不惊山牲口。」  

正常来说,雪后第二天不上山,就是因为树上都刮雪。  

人在林间穿梭,雪时不时就落身上。  

人长途跋涉,身体发热,时间长了棉袄后背就结霜、结冰,一动就会发出响声。  

这样,就容易惊着猎物。  

可今天风大,将树枝上雪都刮落了。  

而且风大的天,最适合打溜围。因为风一起,树条子哗啦哗啦,树杈子嘎吱嘎吱,就掩盖了人无意间发出的响动。  

「赵师傅!」张冬至提出疑问,道:「这也没个脚印,咱这么找能行吗?」  

是啊,昨天一场雪下到今早三点多。  

此时不能说漫山无痕无迹,但也只有零星的小脚印,那都是山耗子留下的。  

没有虎爪印,他们这么走,就是去蒙!  

蒙对了,好;蒙不对,就白跑。  

面对张冬至的质疑,赵有财抬手一指前头那座山,道:「看着那上头了没有?那是一大片花石塘,我估计大爪子晚上得到那儿站。  

咱这么过去,要能搭着踪,咱就继续想法磕它。咱要搭不着呢,顺那山尖子往回一兜,就是三工段。他们那养路工天天通勤,咱坐他们那大板车就回去了。」  

说完这番话,赵有财回手往后一指,道:「要不咱现在往回走,到场子也得刹黑了,还不如撵一轱辘呢。」  

赵有财说的合情合理,李春明等人继续跟着赵有财在雪里间跋涉。  

几乎是与此同时,刘金勇也向赵军提出了同样的问题。  

地上什么脚印都没有,你凭什么带着我们往上走啊?  

狗冲山坡下叫唤,为什么不去?那万一就是大爪子呢?  

其实,此时赵军和赵有财的想法都差不多,就是蒙一下。  

蒙着了,算。蒙不着,就拉倒。  

但蒙也不是瞎蒙,赵有财蒙的是黑老虎跨省出逃的路线,赵军蒙的是一只耳返回老巢的路线。  

爷俩称得上是英雄所见略同,他们都选择往石塘带摸。  

这倒是打围行里的常识。  

东北虎、东北豹、猞猁、棕熊、大马鹿、紫貂,这都是生活在石塘带、石塘带附近的动物。  

虎卧高山,兽王轻易不在低处。  

这片山场,赵家狗帮很熟,它们在这儿打过一场硬仗,是和一群豺。  

而赵军奔向的石塘带,黑虎曾在那里发现了一窝豺崽子,后来赵军花费了不少工夫,才将那窝豺崽子弄回去。  

如今养在李家后院那三只就是。  

故地重游,赵军一边走,脑海中一边出现附近的山形地势。  

忽然,走在赵军身后的黑虎「嗷」的一声。  

赵军回头一看,黑虎从他身边蹿过,赵军帮助王强扽住绳子,但见黑虎竖起的尾巴上黑毛炸起。  

狗在受惊的时候,脖子、后背上的毛会因为毛孔收缩而炸起,尾巴上的毛有小概率会如此。  

由于赵家狗帮的猎狗身着护甲,所以脖子和脊背上的毛看不出来。  

「嗷嗷嗷…」  

「汪汪汪…」  

一时间,黑虎、青老虎全部开声,其它猎狗纷纷在原地打转。  

这时,所有人目光都集中在赵军身上。  

赵军扥着绳子向上看了一眼,然后喊道:「小臣,你把老虎放开。」  

「哎!」解臣答应一声,扽绳解扣,青老虎咆哮而出。  

它跑的慢,让它先跑二十米。  

眼看青老虎消失在视线中,赵军亲自将黑虎解开,同时大喝一声:「撒狗!」  

八条狗,成一条线,踩着岗梁子一路狂奔而上。积雪如烟尘卷起,漫天遮挡人眼。  

赵军皱眉、眯眼,却看不出去。  

「赵军,能不能是啊?」这时刘金勇过来问了一嘴,赵军摇头道:「不管是不是,遇啥打啥。」  

说着,赵军右手往后一掏,手握住枪把将其往上一甩。  

56半自动步枪绕赵军肩膀一转,当枪口朝前时,被赵军抓在手中。  

「啪!啪…」  

赵军一口气打光了枪中所有子弹,然后拉枪栓,一边装子弹,一边快步往上走。  

椴树下,一只耳缓缓起身,听着狗叫声由远及近,一只耳张口发出低声吼叫。  

它不光听到了狗叫声,也嗅到了这些猎狗的气味。  

它不是第一次遇到这些狗,上一次遇见这些狗的时候,一只耳吃了个亏。所以,它对这些家伙的印象很深。  

就当一只耳准备应敌时,一连串枪声响起。  

虽然没有它印象最深的油烟子味,但这枪声它记得。  

当日正是这声音一响,自己折了尾巴,又掉耳朵。  

惊慌之下,一只耳转身就跑,奔上面石塘带跑去。  

老虎速度比狗快,一只耳呼啸而上,眨眼就进入了石塘带。  

猎狗们越追越远,但它们清晰闻到了老虎的气味。  

换做旁的狗帮,闻着老虎味,不拉拉尿也得往树后躲。  

但赵家狗帮总闻这股味,而且它们之间有仇。  

这仇怨没有青老虎的份,但那七只狗嗷嗷跑,青老虎就在后面跟着。  

黑虎一狗当先,跑在队伍的最前面,它一边跑,一边嗷嗷叫,将其它猎狗都聚在身后。  

其实,这才是赵家狗帮厉害的原因。  

先有小熊,后有黑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