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逝者如斯(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建安五年的正月,格外的冷,风雪格外的大。  

当曹操从皇宫大殿里走出来时,曾经那个赤胆忠心的曹阿瞒便宣告死亡,他已经不可能成为梦想中的大汉征西将军,现在他要做的,是成为摧毁大汉王朝的那个人。  

他会收拾天下,而且他确信,除了他,这世上没有人能做到这一点。他会建立一个新的王朝,伟大而神圣。他的名字,不会出现在汉代的史书中,而会列入新王朝的帝王本纪。  

他会继承汉朝的所有辉煌遗产,并且革除汉朝的弊病。他要遏制门阀世家,唯才是举,加强皇权,再造一个像前汉那样的集权王朝。  

是的,在他心目中,最理想的政治制度,当然是西汉的制度。东汉的皇权远不如西汉强盛,大大小小的利益集团分割了国家资源,让帝国变得松散而羸弱,而且,这种分割行动,还在持续进行中。  

曹操发誓,他要让这一切回归正轨,绝不与世家大族分享权力与资源,他要将前汉王朝在后汉王朝这里丢掉的东西,通通找补回来。  

为了这个目标,他要打很多很多仗,杀很多很多人,既然已经回不去,就只能杀出一片新天地,那片天地比大汉王朝还要广阔强盛,如此,便可洗刷他的罪孽,让他重新获得人生的意义。  

至此,电影已经进行了100分钟,还有半个小时就要结束,完全体的曹操已经形成,接下来他将不再有重大的变化和成长,而之后他的那些事迹,观众也早就耳熟能详,电影用了5分钟的时间,快进了这一部分。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大破袁绍,官渡之战结束。  

建安六年,公元201年,南征汝南,再次进击刘备军,刘备兵败,再次逃亡。  

建安七年,公元202年,袁绍病逝,曹操北伐河北,连败袁绍二子袁谭、袁尚。  

建安八年,公元203年,占据冀州,进军邺城。  

建安九年,公元204年,再次北伐,大破袁尚,进击袁谭。  

建安十年,公元205年,斩袁谭,破袁尚、袁熙,平定冀州、青州、幽州全境。  

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讨伐袁绍的外甥高干,平定并州。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北伐乌桓,统一北方。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南征荆州,亲率虎豹骑追击刘备,刘备兵败,再次逃亡。  

同年冬,曹刘孙三家在赤壁大战,曹操大败。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西征关中马超等部联军,至九月,大破联军。  

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南征孙权,不克而还。逼死荀。  

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晋爵为魏公。  

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再次南征孙权,不克而还。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西征汉中张鲁,平定汉中在这5分钟里,曹操15年的人生匆匆而过。  

15年里,他的地盘不断扩张,而他也跑遍了全国各地。他会在冰天雪地的白狼山与乌桓大战,也会在赤壁的熊熊烈焰中仓皇逃命,有时会到茫茫东海中大胜海盗,有时也会在在潼关路上被马超追的割须弃袍。  

这段剪辑,安云天和柳闻霆再次使用了密集的信息轰炸策略,镜头里同时出现了很多东西:有曹操南征北战的画面闪回,也有引用自《后出师表》的文字:“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诸葛亮的这些文字很直白了展示了曹操这些年所经历的危险,他每一场战争,都是在和死神掰腕子。每一场战争之后,他都会衰老一点,观众就这么眼睁睁的看着他,从一个意气风发的中年人,变成须发皆白的老头子。  

他越来越像坐在榻上和外孙女讲故事的那个老人了。  

这时候,所有人都意识到,曹操的一生即将走到尽头,而电影,也即将完结。  

除了那些画面和文字,镜头里还出现了东汉末期群雄逐鹿的动态历史地图。  

这张地图在之前的预告片里大家都见过,在正片使用时,又修改了一些地方。地图贯穿了整段剪辑,上面用各种颜色标注着各路诸侯的地盘,并重点标注了曹操和刘备的势力范围。曹操的地盘在一路扩张,而刘备在很长的时间里,地盘永远只有那么点。直到赤壁之战后,他才在荆州立足。  

观众们可以很直观的看出,当曹操在建安十六年向西进攻关中的时候,刘备同时也在向西图谋蜀中,两人一南一北,同时向西,关中和蜀中,两者之间只隔着一个汉中张鲁。  

这是一个赛跑,谁能抢先拿下汉中,谁就拥有了对对方进攻的主动权,最后,曹操赢得了这场赛跑的胜利,他在建安十九年拿下汉中,威胁蜀中。  

自赤壁之战后7年,两人的扩张势头再次相撞,和之前一样,曹操依旧拥有对刘备的战略优势。  

于是在第二年,即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他晋爵为魏王,距离皇权更近了一步。  

而他和刘备的角力,还远没有结束。  

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刘备自蜀中北伐汉中,曹操命夏侯渊抵挡。  

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刘备兵强,曹操怕夏侯渊抵挡不住,率大军至长安。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夏侯渊战死。曹操大惊之下,亲自领兵与刘备对峙。  

汉中这一战,是刘备第一次主动向曹操发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