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1章 在路上(2/3)
谧协作打过仗的。
他很清楚,没有王谧,他们就什么也不是。
晋军不会取得这样的战绩,而北府兵呢,也一样不能称雄,于是,崔延佑就非常谦虚,他不会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也不会不经王谧同意就轻易允诺朱序。
“怎么样?”
“朝廷那边有回信了吗?”
万全摇摇头:“还没有。”
“那就只能等了。”
“若是过几日,大军是奔着我们这个路线来的,那就可以断定,大王已经做好准备从天水这边进军了。”
现在,这是提早判断晋军动向的一个好办法,按理来说,在哪朝哪代通信兵的行动都是最为迅速的。
比方说,大军开拔之前,传令兵就已经行动起来了,行程提前了足足两天呢!
王谧的命令应该比大军更早到达汉中才对。
但是呢,古代毕竟交通条件极差,往来传信效率极慢,即便是传令兵用尽全力,到一个驿站就换一匹马,也很难在十天内,从建康城出发把消息送到汉中。
绝对没那么快,要尊重物理的差异。
于是,判定大军行进的方向倒是变成了一个不错的捷径。
只要他们是奔着汉中方向来的,那最后的目标也肯定就是汉中,崔延佑这边也可以提前准备起来了。
准备什么?
当然是迎接王师了!
琅琊王,很快就可以再见面了!
…………
另一边,传令兵正在快马加鞭中,而琅琊王呢,已经慢悠悠的抵达了京口。
不是他不急,他也很急,但是,再急也要先到京口去和大部队会合,才能一同启程。
再说了,就在京口的对面,还有一个危险的人物在那里杵着了,大战在即,王谧不能对他视而不见。
再说了,这边还有一干好兄弟都在等着和他一起上战场呢,要是抛下了他们,王谧还想不想混了?
为了能够尽快和刘裕他们见面,王谧又重新把队伍精选了一下,带上一部分亲兵,还有几个好兄弟,先行奔向京口大帐。
至于后方的大部队,自然可以稍慢些,缓缓进驻京口,这也是在长途跋涉之前,将士们难得的休整时间了。
大家要抓紧些,可不能荒废时辰。
甚至听说建康城来的大军逐渐要进驻京口大营,还要休整两天,这京口周边的青楼都热闹起来了。
好家伙!
客源!
都是客源呐!
姐妹们,还不赶紧打扮上,行动起来?
建康来的将士,那可都是有钱人,大大的有钱,比京口这帮穷酸鬼强多了。
正所谓,外来的和尚好念经,在姐妹们这里也是一样,她们是自认为建康来的将士更阔绰,出手大方,他们哪里知道,在目前的大晋军事序列里,最有钱的,当属北府兵。
而北府兵当中最富有的,还要看京口驻扎的这一批。
原因无他,谁让最佳的账房都在这里了呢?
以前是刘穆之,那小账目算的,噼里啪啦的,一个不差,而且,还有结余,结余还特别的多。
不只是能够保证刘裕的治军方针,让兄弟们每个月都有进项,还能保持在一个比较稳定的数量。
还能月月都有结余,境况好的时候,时不时的还能涨薪。
这种好待遇,建康城的守军可是达不到的,他们吃的是死工资,拿的几乎是固定数额的军饷。
待遇上面来说,是不及北府兵的,他们的优势在于,他们守卫的地方,很少出现争端,相对来说,比较安全,有个十来年不打仗,不闹内乱的话,士兵就可以平安退伍。
继续去当农夫,平安顺遂一辈子。
姐妹们也是想要开掘些新鲜的客源,毕竟,虽然北府兵管理严格,但是呢,一旦陷入休整,便总是有些耐不住寂寞的小娃娃要越墙而出,找个机会去街上寻女子。
这也是老问题了。
几乎是很难避免的,对于他们来说,走上战场很大的可能就意味着牺牲。
那么,何不痛快一刻是一刻呢?
姐妹们拭目以待,那么,她们会如愿吗?
放心,肯定会有的。
虽然北府兵军纪严格,但是,人的自然欲望也还是无法杜绝,尤其是这些终日闲闲无聊的兵丁,不出去找点乐子,如何能挨过这漫漫长夜?
只是,不知道王谧是如何想的,是管呢,还是管呢,还是管呢?
总归还是要管的吧!
不只是青楼妓馆,那些京口的小商小贩也看到了巨大的商机,纷纷把自己拿手的玩意都拿了出来。
是什么?
自然是那些作战用的简单工具,还有替换的衣物,甚至是现成的火舌子。
这些东西能畅销,主要是依靠着这个时代的军队后勤制度。
因为财力有限,亦或者是很多士兵都是临时征召而来的缘故,从很久很久以前,军队的后勤保障就需要来当兵的普通百姓,自己承担一部分。
也就是说,在上级给你的不多的军饷之中,还有一部分要用于个人支出。
这是个很现实的问题,比方说冬夏替换的衣物,这个朝廷就不会管,都是你们自己来想办法。
有家庭的呢,自然就不用说了,都是家里的婆娘给一手包办了,入伍之前带上,可要是没有婆娘的呢,那就需要自己买布,找人来做好,这就牵扯到一些专门是供给士兵的后勤装备了。
而且,古代当兵实际上装备压力是比较大的,换洗的衣物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像是那些随身的兵器,甚至是挖壕沟的铲子,都需要士兵自己准备。
要是有现成的还好说,没有现成的,可不就是要买吗?
这些都是自己开支,朝廷才不会管。
朝廷负责的后勤辎
他很清楚,没有王谧,他们就什么也不是。
晋军不会取得这样的战绩,而北府兵呢,也一样不能称雄,于是,崔延佑就非常谦虚,他不会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也不会不经王谧同意就轻易允诺朱序。
“怎么样?”
“朝廷那边有回信了吗?”
万全摇摇头:“还没有。”
“那就只能等了。”
“若是过几日,大军是奔着我们这个路线来的,那就可以断定,大王已经做好准备从天水这边进军了。”
现在,这是提早判断晋军动向的一个好办法,按理来说,在哪朝哪代通信兵的行动都是最为迅速的。
比方说,大军开拔之前,传令兵就已经行动起来了,行程提前了足足两天呢!
王谧的命令应该比大军更早到达汉中才对。
但是呢,古代毕竟交通条件极差,往来传信效率极慢,即便是传令兵用尽全力,到一个驿站就换一匹马,也很难在十天内,从建康城出发把消息送到汉中。
绝对没那么快,要尊重物理的差异。
于是,判定大军行进的方向倒是变成了一个不错的捷径。
只要他们是奔着汉中方向来的,那最后的目标也肯定就是汉中,崔延佑这边也可以提前准备起来了。
准备什么?
当然是迎接王师了!
琅琊王,很快就可以再见面了!
…………
另一边,传令兵正在快马加鞭中,而琅琊王呢,已经慢悠悠的抵达了京口。
不是他不急,他也很急,但是,再急也要先到京口去和大部队会合,才能一同启程。
再说了,就在京口的对面,还有一个危险的人物在那里杵着了,大战在即,王谧不能对他视而不见。
再说了,这边还有一干好兄弟都在等着和他一起上战场呢,要是抛下了他们,王谧还想不想混了?
为了能够尽快和刘裕他们见面,王谧又重新把队伍精选了一下,带上一部分亲兵,还有几个好兄弟,先行奔向京口大帐。
至于后方的大部队,自然可以稍慢些,缓缓进驻京口,这也是在长途跋涉之前,将士们难得的休整时间了。
大家要抓紧些,可不能荒废时辰。
甚至听说建康城来的大军逐渐要进驻京口大营,还要休整两天,这京口周边的青楼都热闹起来了。
好家伙!
客源!
都是客源呐!
姐妹们,还不赶紧打扮上,行动起来?
建康来的将士,那可都是有钱人,大大的有钱,比京口这帮穷酸鬼强多了。
正所谓,外来的和尚好念经,在姐妹们这里也是一样,她们是自认为建康来的将士更阔绰,出手大方,他们哪里知道,在目前的大晋军事序列里,最有钱的,当属北府兵。
而北府兵当中最富有的,还要看京口驻扎的这一批。
原因无他,谁让最佳的账房都在这里了呢?
以前是刘穆之,那小账目算的,噼里啪啦的,一个不差,而且,还有结余,结余还特别的多。
不只是能够保证刘裕的治军方针,让兄弟们每个月都有进项,还能保持在一个比较稳定的数量。
还能月月都有结余,境况好的时候,时不时的还能涨薪。
这种好待遇,建康城的守军可是达不到的,他们吃的是死工资,拿的几乎是固定数额的军饷。
待遇上面来说,是不及北府兵的,他们的优势在于,他们守卫的地方,很少出现争端,相对来说,比较安全,有个十来年不打仗,不闹内乱的话,士兵就可以平安退伍。
继续去当农夫,平安顺遂一辈子。
姐妹们也是想要开掘些新鲜的客源,毕竟,虽然北府兵管理严格,但是呢,一旦陷入休整,便总是有些耐不住寂寞的小娃娃要越墙而出,找个机会去街上寻女子。
这也是老问题了。
几乎是很难避免的,对于他们来说,走上战场很大的可能就意味着牺牲。
那么,何不痛快一刻是一刻呢?
姐妹们拭目以待,那么,她们会如愿吗?
放心,肯定会有的。
虽然北府兵军纪严格,但是,人的自然欲望也还是无法杜绝,尤其是这些终日闲闲无聊的兵丁,不出去找点乐子,如何能挨过这漫漫长夜?
只是,不知道王谧是如何想的,是管呢,还是管呢,还是管呢?
总归还是要管的吧!
不只是青楼妓馆,那些京口的小商小贩也看到了巨大的商机,纷纷把自己拿手的玩意都拿了出来。
是什么?
自然是那些作战用的简单工具,还有替换的衣物,甚至是现成的火舌子。
这些东西能畅销,主要是依靠着这个时代的军队后勤制度。
因为财力有限,亦或者是很多士兵都是临时征召而来的缘故,从很久很久以前,军队的后勤保障就需要来当兵的普通百姓,自己承担一部分。
也就是说,在上级给你的不多的军饷之中,还有一部分要用于个人支出。
这是个很现实的问题,比方说冬夏替换的衣物,这个朝廷就不会管,都是你们自己来想办法。
有家庭的呢,自然就不用说了,都是家里的婆娘给一手包办了,入伍之前带上,可要是没有婆娘的呢,那就需要自己买布,找人来做好,这就牵扯到一些专门是供给士兵的后勤装备了。
而且,古代当兵实际上装备压力是比较大的,换洗的衣物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像是那些随身的兵器,甚至是挖壕沟的铲子,都需要士兵自己准备。
要是有现成的还好说,没有现成的,可不就是要买吗?
这些都是自己开支,朝廷才不会管。
朝廷负责的后勤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