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4章 就这么算了?(2/3)
的,而且做事很有体统,有分寸。
而刘裕等人呢,老实说,再见面之前,对于刘裕现在的心理特征,王谧还确实有些摸不准。
摸不透。
以目前的态势来看,他现在的自信心,当然是不比历史记载之中的,他的个人功绩也完全没有达到那种程度。
而现今的朝廷也不是历史上的那个朝廷,没有几方混战,没有桓玄之乱,更没有太强势的外患(都提前被王谧铲平了。)
于是,这其中就少了刘裕可以渔利的空间,没有了操作的可能。
那么,刘裕会怎么选?
可以肯定,他的性情和历史记载当中的那个人,差距并不是很大,仍然是雄心勃勃,一样是希望成就一番大事业,一样的心狠手辣。
然而,现在的条件终究是不允许了,那么他会怎么做?
是继续追随王谧,以后就踏踏实实的做个开国大将军,还是会先假装跟着王谧干,等到某个特殊的时刻就跳出来,给王谧致命一击?
这样,似乎也很困难。
毕竟是一同出生入死的兄弟,王谧对刘裕也总还是留有一份情面的,即便他早就知道,此人极为危险。
只要他愿意跟着他做事,日后开疆拓土还少不了他。
一切就看刘裕的选择了。
只是,有些人注定不会受制于人,这是他们主帅的悲剧,也是属于他们个人的悲剧。
比如,把时间线往后推一段时间,就来到了北齐和萧梁对峙的年代,那个时候,侯景是北齐神武皇帝的左膀右臂,战绩卓著,也是一代英雄人物。
神武皇帝高欢活着的时候,侯景是服气的,也愿意效忠于他,但是,在高欢病重之时,他就嘱咐了自己的儿子高澄,侯景此人心怀大志,我可制之,你却不能。
他也绝对不会听从你的调遣,为保境内安全,不如先和侯景决裂,让他自寻出路。
这些话,一开始不过是一个警告,但是,不得不说,高欢是非常了解侯景的。
果然,他死后没多久,侯景就公然和高澄决裂,而高澄呢,本想驱逐他,最后却只能看着他带着自己的地盘和将士,投奔到别的势力当中。
把萧梁搞的一团乱。
当然了,这都是后话。
而放到现在来说,这就说明,有些人天生就是一只雄鹰,要翱翔在天空,绝对不能被别人压在底下。
刘裕,他能忍得下这口气吗?
虽然当初说了好兄弟一起打天下,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征战,王谧也无法断定,现在的刘裕是怀有二心,还是初衷不变。
好在,他不是高澄,更不是萧衍,他的头脑清楚的很,可不会办糊涂事。
最重要的是,现在的帮手也不同。
在历史上,檀凭之、何无忌这些能人异士,可全都在刘裕的麾下,对他忠心耿耿。
而现在呢,这些人早就都已经围绕在了琅琊王的身边。
如果琅琊王还是以往的王谧,顶级世家子弟的做派,当然无法把这些人都团结在自己的身边。
老实说,很多人根本就看不起他的这副做派。
而武人天生就和那些惺惺作态的世家子弟有隔阂,这也是为什么历史上那些北府起家的大将军都愿意去听从刘裕,而对朝廷不满的原因。
武人天生就和刘裕是一类人,能够尿到一个壶里,而世家子弟呢,自然也有自己的圈子。
而这两个圈子,彼此之间是互不相干的,根本就没有多大的联系。
然而,现在的琅琊王就不同了。
琅琊王当然是世家子弟,那封号里都带着呢,然而,他有真正是提着枪,跨着马,上过战场的。
厉害着呢!
武艺虽然不太强,但是谋略第一,而且,北府能有今日的成绩,说的夸张点,都是王谧的功劳。
那些新式火器不全都是他带来的吗?
北府的官兵现在是一心一意跟着琅琊王做事,在他们的眼中,琅琊王不是遥不可及的世家子弟,看不起他们,把他们当草芥。
而是真真正正能一起战斗的兄弟,亲密无间,最重要的是,跟着他,能打胜仗。
谁会不服?
刘裕呢,也就失去了历史上那样可以掌权的基础。
既没有时运,因为整个历史进程被王谧强行提前了二十年,南北对峙的两方形势也完全不同了。
北方的蛮族提前进入了混战时代,他们自己都扯白不清,而王谧呢,也已经提前动手,占据了许多战略要津,也算是隔绝了南北两方之间的接触,保证了南境的安全。
反观境内,当时,按照历史上的发展轨迹,当刘裕掌控北府之时,荆州一部的谯郡桓氏又蠢蠢欲动,桓玄继起,和中枢朝廷开始争夺权力。
而这个时候,孱弱的大晋朝廷能依靠的力量有谁?
只有北府兵!
而北府兵此刻又掌握在谁的手中?
正是刘裕,刘寄奴!
讨平了内乱,又抵御了外敌,在回首,刘裕的力量已经绝对无法忽视,成为了大晋的中流砥柱。
他的麾下,有文臣,也有武将。
这些年轻人以北府为基地,猥琐发育,已经不受朝廷的节制了,他们只听从刘裕的调遣。
这样一来,这个朝廷,不听刘裕的也不行了。
而现在,这些有利的条件全都归属于王谧了,唯一需要忌惮的,反而是和他一样的那些世家子弟。
他们以往都是在同一个起跑线上的,现在骤然让他们认同王谧,可以统领他们,这还真是一个有待商榷的问题。
而现在,坐在京口的刘裕,心中也是五味杂陈。
他当然希望能够更进一步,实现理想,然而,事实又是残酷的,现在确实是不具备这样的
而刘裕等人呢,老实说,再见面之前,对于刘裕现在的心理特征,王谧还确实有些摸不准。
摸不透。
以目前的态势来看,他现在的自信心,当然是不比历史记载之中的,他的个人功绩也完全没有达到那种程度。
而现今的朝廷也不是历史上的那个朝廷,没有几方混战,没有桓玄之乱,更没有太强势的外患(都提前被王谧铲平了。)
于是,这其中就少了刘裕可以渔利的空间,没有了操作的可能。
那么,刘裕会怎么选?
可以肯定,他的性情和历史记载当中的那个人,差距并不是很大,仍然是雄心勃勃,一样是希望成就一番大事业,一样的心狠手辣。
然而,现在的条件终究是不允许了,那么他会怎么做?
是继续追随王谧,以后就踏踏实实的做个开国大将军,还是会先假装跟着王谧干,等到某个特殊的时刻就跳出来,给王谧致命一击?
这样,似乎也很困难。
毕竟是一同出生入死的兄弟,王谧对刘裕也总还是留有一份情面的,即便他早就知道,此人极为危险。
只要他愿意跟着他做事,日后开疆拓土还少不了他。
一切就看刘裕的选择了。
只是,有些人注定不会受制于人,这是他们主帅的悲剧,也是属于他们个人的悲剧。
比如,把时间线往后推一段时间,就来到了北齐和萧梁对峙的年代,那个时候,侯景是北齐神武皇帝的左膀右臂,战绩卓著,也是一代英雄人物。
神武皇帝高欢活着的时候,侯景是服气的,也愿意效忠于他,但是,在高欢病重之时,他就嘱咐了自己的儿子高澄,侯景此人心怀大志,我可制之,你却不能。
他也绝对不会听从你的调遣,为保境内安全,不如先和侯景决裂,让他自寻出路。
这些话,一开始不过是一个警告,但是,不得不说,高欢是非常了解侯景的。
果然,他死后没多久,侯景就公然和高澄决裂,而高澄呢,本想驱逐他,最后却只能看着他带着自己的地盘和将士,投奔到别的势力当中。
把萧梁搞的一团乱。
当然了,这都是后话。
而放到现在来说,这就说明,有些人天生就是一只雄鹰,要翱翔在天空,绝对不能被别人压在底下。
刘裕,他能忍得下这口气吗?
虽然当初说了好兄弟一起打天下,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征战,王谧也无法断定,现在的刘裕是怀有二心,还是初衷不变。
好在,他不是高澄,更不是萧衍,他的头脑清楚的很,可不会办糊涂事。
最重要的是,现在的帮手也不同。
在历史上,檀凭之、何无忌这些能人异士,可全都在刘裕的麾下,对他忠心耿耿。
而现在呢,这些人早就都已经围绕在了琅琊王的身边。
如果琅琊王还是以往的王谧,顶级世家子弟的做派,当然无法把这些人都团结在自己的身边。
老实说,很多人根本就看不起他的这副做派。
而武人天生就和那些惺惺作态的世家子弟有隔阂,这也是为什么历史上那些北府起家的大将军都愿意去听从刘裕,而对朝廷不满的原因。
武人天生就和刘裕是一类人,能够尿到一个壶里,而世家子弟呢,自然也有自己的圈子。
而这两个圈子,彼此之间是互不相干的,根本就没有多大的联系。
然而,现在的琅琊王就不同了。
琅琊王当然是世家子弟,那封号里都带着呢,然而,他有真正是提着枪,跨着马,上过战场的。
厉害着呢!
武艺虽然不太强,但是谋略第一,而且,北府能有今日的成绩,说的夸张点,都是王谧的功劳。
那些新式火器不全都是他带来的吗?
北府的官兵现在是一心一意跟着琅琊王做事,在他们的眼中,琅琊王不是遥不可及的世家子弟,看不起他们,把他们当草芥。
而是真真正正能一起战斗的兄弟,亲密无间,最重要的是,跟着他,能打胜仗。
谁会不服?
刘裕呢,也就失去了历史上那样可以掌权的基础。
既没有时运,因为整个历史进程被王谧强行提前了二十年,南北对峙的两方形势也完全不同了。
北方的蛮族提前进入了混战时代,他们自己都扯白不清,而王谧呢,也已经提前动手,占据了许多战略要津,也算是隔绝了南北两方之间的接触,保证了南境的安全。
反观境内,当时,按照历史上的发展轨迹,当刘裕掌控北府之时,荆州一部的谯郡桓氏又蠢蠢欲动,桓玄继起,和中枢朝廷开始争夺权力。
而这个时候,孱弱的大晋朝廷能依靠的力量有谁?
只有北府兵!
而北府兵此刻又掌握在谁的手中?
正是刘裕,刘寄奴!
讨平了内乱,又抵御了外敌,在回首,刘裕的力量已经绝对无法忽视,成为了大晋的中流砥柱。
他的麾下,有文臣,也有武将。
这些年轻人以北府为基地,猥琐发育,已经不受朝廷的节制了,他们只听从刘裕的调遣。
这样一来,这个朝廷,不听刘裕的也不行了。
而现在,这些有利的条件全都归属于王谧了,唯一需要忌惮的,反而是和他一样的那些世家子弟。
他们以往都是在同一个起跑线上的,现在骤然让他们认同王谧,可以统领他们,这还真是一个有待商榷的问题。
而现在,坐在京口的刘裕,心中也是五味杂陈。
他当然希望能够更进一步,实现理想,然而,事实又是残酷的,现在确实是不具备这样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