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四章 艰难(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到了这辈子,朱鸾才明白为什么天后娘娘之前常被臣子和读书人称之为魔鬼。  

那个人到底对国试都干了些什么。  

君子六艺的门类传承千年,但即便如此都没有逃过天后娘娘的魔掌。  

天后娘娘文龄月花了六年的时间说服群臣和贵族,收集读书人们的意见,在原本君子六艺的基础上改良,结合改革后的新文试科目的特征,改造出了所谓的新六艺。  

《周礼·保氏》有云:“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这就是所说的“通五经贯六艺”的“六艺”。  

故原本从圣人那里传承而来的六艺种类为礼、乐、射、御、书、数这六种。  

但现如今的乡试第二场就是数科,所以数自然最先被换掉了,换成了同样需要数科头脑的棋道。  

而射和御因为和武试的科目重叠,换成了舞和画。  

所以现如今大周国试乡试第三场艺科中六艺门类为礼、乐、舞、画、书、棋六种。  

在上午百科常识的题目展开前,有官差下来收下午选考的六艺的门类。  

每个考生都会发一条写着自己名字和六艺门类的纸签,然后考生在自己选择的君子六艺上画一个圈交上去。  

下午就按照考生的选择安排最为繁琐的六艺的考试。  

朱鸾看着写有自己名字的纸签上整整齐齐排列着的礼、乐、舞、画、书、棋六个大字,深觉人生艰难。  

之前看着别人考试不觉得,现如今到了自己,朱鸾才不得不感叹能通过大周国试的学子真是了不得。  

在那个人的乱来下,每个学子再也不是能做好文章制艺就行了,还要“通五经贯六艺”,如果不是那个人在大臣的劝说下将六艺改成了选一门通过即可,否则真的只有全才才能通过大周的乡试了。  

“学霸加艺术特长生才能通过古代的乡试吗…”朱鸾暗暗嘀咕道。  

大周的读书人实在是太不容易了。  

不得不说天后娘娘的大部分改革措施是很有成效的,但现如今朱鸾看着纸签上的六个大字却犯了难。  

她,或者说公主并没有什么才艺。  

“毕竟不是被当做艺术特长生培养的啊…”朱鸾暗自叹气。  

她的前两辈子,都是为了活下来竭尽全力的一生,所学的大多是实用技能。  

如果说公主真的有什么特长,恐怕都是和人命相关的技能。  

幼年时期为了尽快获得自保能力和赶上天策书院的课程,她在读书习武上投入了全部的精力,而稍稍长成就被成宗皇帝一纸令下扔到了战场上。  

所以琴棋书画这种大家闺秀需要学习的技能,她上上辈子还真没怎么正式学习过。  

五礼…作为前世皇族里一个尴尬的存在,公主的身份让她无法直接学习皇族的礼仪,也学不得诸侯朝拜的礼仪,总之最后宫中的礼官对她都采取了放置态度。  

乐…她接触的乐不是在青楼就是在战场,在这种场合,谁知道考官能不能接受。  

舞…因为在宫中进宴的时候天后娘娘喜欢看她跳舞,她不是不能跳,但她跳舞动静有点大,公主轻易不舞,就先搁置吧。  

画…她最擅长画的东西就是大周朝徽了…非常实用的技能。  

书…如果想要出彩,笔迹很有可能被认出来…公主的墨宝现在的价格在古玩铺子里似乎还挺高的…  

这样一看,就只剩下棋了。  

收纸签的官差已经在朱鸾面前来回走了好几次。  

“还没选好吗?”官差不满地看着这个女学子。  

所以女子学男人来参加什么乡试,看这个样子连个像样的才艺都没。  

其他的考生大多都是事先准备专攻一门,早早就定好了,看着犹豫不决的朱鸾,官差眼中难免嫌弃。  

朱鸾苦笑在棋上画了一个圈递到官差手里。  

六艺和其他科目不同,不是能临时抱佛脚的东西,所以朱鸾事先就没有将准备的重心放在这个上面。  

在原先的计划里,只要她前面考的足够好,这一门稍微拉点后腿也没什么。  

如果没段立峥的话。  

朱鸾呼出了一口气。  

不知道他选的是什么。  

在她事先调查到的情报里,这位段二公子,就是天后娘娘理想的那种“全才。”  

和他的兄长段浩初一样。  

礼、乐、舞、画、书、棋,段家的两位公子门门精通。  

虽然在存量上略逊于长兄,但段立峥的书画、棋谱、乐谱在神都也是炙手可热。  

据说当年在天策书院庆典上所作的古礼和剑舞更是震慑全场,让神都百姓三月不知肉味。  

上次有这么大影响的还是段浩初。  

当年初入神都的段浩初就是凭借惊艳世人的六艺,在尚未考取探花的时候就成为神都各大世家的座上宾。  

而段浩初在六艺中最为擅长的是乐和棋,当年在乡试的时候选的是棋,会试的时候选的是乐。  

段浩初在朱鸾十九岁生辰送她的生辰礼就是一部他自己谱的琴谱。  

朱鸾收到后没多久就遇上了别苑大火,前不久她得知那本琴谱在她走后传了出来,现如今已经被誉为可以传世的名作。  

不过她得知的时候心情难免复杂就是了。  

朱鸾及时止住了对于那件事的回忆,将所有的注意放到了上午百科常识的考题上。  

总共一百道题,却只有两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