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章 开场(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那个在火里怀抱着对爱人的爱意和仇人的仇恨死去的少女,居然是生在这样一个爱人相会的节日。  

最近朱鸾已经很少想起她。  

在她刚刚穿越过来的时候,在心理上强制性的对自己进行了替换。  

即在心底里将她的身份和朱九小姐进行置换,默认自己就是朱九小姐。  

只有这样,在别人喊朱九小姐的时候,她就可以第一时间反应过来。  

如此撑过了人老成精的白老太君第一次的试探。  

这种做法是她前世在维和部队做狙击手的时候学到的。在战区,为了隐藏身份,她们必须伪装成其他人。  

在那个充斥着谎言和恶意的时间,每个人都是天生的特工,如果不能再心理上真正成为另一个人,分分钟就会被揭穿。  

朱鸾以为她已经做的很好了,却没想到自己却忘了“她”的生日。  

朱鸾揉了揉眼睛站起来,身上的锦被落在地上,朱戎走到她的面前,将手中的寿面放到书桌上,“九妹,十五岁生辰快乐。”  

看着有些怔愣的朱鸾,朱戎笑起来,“你不会忘记了吧?”  

十五岁,还真是年轻啊。  

朱鸾看着碗里热气腾腾的长寿面,里面卧着两个鸡蛋。突然想起前世的时候,每次参加期末考试,也会吃面,加两个鸡蛋,保证自己考一百分。  

“你不说我还真忘记了,”朱鸾有些不好意思的笑了,“难为你还记得。”  

兄长能记得妹妹生日还真是蛮少见的。  

“是啊,都是大少爷有心,”陈婆子在后面附和道,“这面还是大少爷自己亲手做的,老婆子我想帮手都不给。”  

“我是听太奶奶说的,”朱戎摸了摸头,俊秀的少年露出温和的笑意,在密室中熠熠生辉。  

那个初次见面,在密室拿剑指着她的阴沉少年像是从未存在。  

“九妹生在七夕,今天还是乡试开始的日子,真是巧啊,”朱戎眼睛亮晶晶地说道。  

的确是巧。朱鸾低下头。  

“本来是应该给你好好举办一个生辰宴的,但等下就要去考场了…”朱戎遗憾道。  

“这样就很好了,”朱鸾夹了一大筷子面,吹了吹放进嘴里,“庆祝就等我们高中后吧。”  

“说的好。”白老太君从后面走上来,苍老的眼睛凝视着并肩而立的少年少女。  

“九丫头,今日你就十五岁了,”老人深深地看着她,眼中的内容十分丰富。  

“说实话老身并没有料到你有朝一日能参加乡试,”白老太君顿了顿,“但你既然参加了,就不要丢我们英国公府的脸。”  

老人的语气有些生硬,但朱鸾却笑了。  

“嗯,我记住了。”  

吃完面,收拾停当,朱鸾和朱戎提着考篮,走出了寿安堂西院。  

英国公府的街边,这个早晨比平时更为热闹,到处能看到卖花和五彩丝线的小贩,行人走走停停,然而就在这时,传来令人牙酸的吱呀声,原本正走着路买着东西的行人被声音震动,纷纷看去——  

然后他们看到,不远处英国公府的大门久违地洞开了。  

而在高大的门洞里,走出了两个拎着考篮的少男少女。  

驻足的行人和小贩睁大眼睛。  

住在这附近的人已经很多年没有看到这样的光景。  

朱戎和朱鸾爬上卫勇赶的马车,卫勇高高的举起鞭子,抽了一个响亮的鞭花,像是惊雷一般炸响在众人的头顶。  

“驾!”  

马车驶出,大门边只剩站着拄着拐杖的白老太君,陈婆子扶着她,一主一仆如同雕像一般站在那里,直到马车的影子消失不见。  

七月初七,徽州的乡试终于开始了。  

五曲隐屏峰。  

朱戎刚下马车,就被铺天盖地而来的气势给压倒。  

少年睁大眼睛,看着有些熟悉的高台上一溜排开的巨鼓和鎏金铜缶。每张大鼓上还插着巨大的彩旗,每张缶边站着宽衣大袖的乐师。  

晋阳公主和方伯年身着朝服坐在高台上,身前各站着两排卫兵,卫兵的长枪上都绑着鲜红的绸带。  

笙旗猎猎,气势雄浑。  

有官差指挥着到达现场考生们有序排好队,不少考生昨晚都没有休息好,脸上挂着明显的黑眼圈,但还是一脸激动的排好了队。  

“这是…”  

“乡试开始前的祭礼,”朱鸾道,“第一天开场前按照古礼要拜祭圣贤。”  

“这样,”朱戎惊道,“晋阳殿下和方大人居然都来了。”  

“乡试姑且不论,晋阳殿下这次恐怕因为是副考官不得不来,”朱鸾笑了笑,“等到了会试,这样的祭礼,一定要有皇族参加。”  

“这样正式?”朱戎奇道,“九妹,你知道的好多。”  

朱鸾苦笑。她能说她之所以那么清楚是因为当年在神都经常被当做吉祥物在这种场合架到台上吗。  

这时吉时到,鼓乐齐鸣,朱戎和朱鸾急忙随着众人低下头来。  

赤膊的鼓手浑身肌肉喷张,狠狠击打鼓面,伴随着古韵十足的鼓点,众人俯倒在地。  

鼓声停,缶声起,朱鸾紧贴在地上的手掌感受着地面的震动。  

内心的神魂也随着这熟悉的节奏而震动。  

她微微偏头,周围的所有人都虔诚的下拜,像是在祈祷圣贤让他们在功名的道路上一帆风顺,金榜题名。  

如果真的有圣贤的灵魂在这里,能听到她真正的心愿吗?  

而这些下拜的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