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章 越界(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新安郡王高润愣了愣。  

在一瞬间,似乎有什么遥远的记忆,模模糊糊在心底动了动。  

但这首生日的祝诗实在是太过有名,世家字生辰宴上也算是常见,除了特别长以外倒也没什么。  

不过真的特别长,新安郡王抬眼看了一眼对面女子的眼睛,又像是被烫到一般咔的一声低下头。  

速度太快到朱鸾甚至担心他的脖子扭到。  

新安郡王看着碗里热气腾腾的面条,骨汤浓郁,面条细密,葱花清爽,散发着诱人的香味。是他最爱吃的那种类型。  

但他想起晋阳公主那句“这是我和朱九小姐一起做的,”顿时又觉得食难下咽。  

完了,这个女子,真的是好用心啊。  

这可真是让人困扰。  

特意背了那么长的生辰祝诗,还特意调查了他吃面的喜好。  

毕竟眼前这碗面,以他那个二姑姑的手艺,是决计做不出来的。  

新安郡王瞟了一眼在旁边吃点心的晋阳公主,他十岁生辰那年晋阳公主也曾经下过厨,结果做出的寿面让他三个月不知面味。  

单端上来的时候,那可怕的卖相就让人望之却步。  

而陶女官和皇家御厨做出的东西则更加精致,少了些烟火气。  

所以眼前这碗面主要出自何人之手就不难猜到了。  

晋阳公主看到侄子的眼神就知道他猜出了什么。  

新安郡王的猜测的确没错,晋阳公主对这碗面最大的贡献就是撒了朱鸾切好的葱花。  

她小的时候寿面自有人给她做好,子侄辈也有人安排,哪里需要她动手,动手纯粹是一时兴起。  

不过被侄子这么看还是让人恼火,让晋阳公主久违的有种被拉着和皇姐比较的感觉。  

“快吃啊,不吃就凉了,”晋阳公主对新安郡王一瞪眼,“再看面都要化了,一碗面能看出花来吗?”  

新安郡王立刻收回视线,拿筷子吃面。  

面条柔韧,面汤里有一丝甜味,不会太多,恰到好处的衬托出了汤汁的鲜美。  

新安郡王的筷子停在了半空中。  

“怎么了?不好吃吗?”朱鸾问道。  

新安郡王愣了片刻,重新下筷,若无其事地摇了摇头,将面条大口塞到嘴里。  

“没有,”他含含混混地说道,“朱小姐费心了。”  

朱鸾笑了笑,“那就好,你吃慢…”  

她的话没有说完就咽下去。  

原本自然地探到新安郡王背后的手顿了顿,手了收了回来。  

晋阳公主在一旁冷眼旁观。  

随后转过头没有说话。  

就在此时她才发现之前上菜的陶女官居然一直站在身后没有离开。  

“素姨,还有什么事吗?”晋阳公主问道。  

朱鸾也朝陶女官那里看了过去。  

素来沉稳的陶女官脸上罕见出现了犹疑的神情,在三人的注视下,年长的妇人咬紧嘴唇,俯身下拜。  

晋阳公主站了起来,“素姨,你这是做什么?母后当年就曾经免了你的跪拜,你无须跪我。”  

“殿下,老奴请您恕罪。”陶女官的额头紧紧贴在置于地板上的手背上。  

陶女官是天后娘娘留下的两人,先后伺候归公主和晋阳公主,在皇宫里也是德高望重,天后娘娘在世的时候下令免了她的跪拜礼,她的地位卓著,这般大礼实属少见。  

正在专注吃面的新安郡王都放下了筷子。  

原本一头雾水的晋阳公主像是想到了什么,脸色冷了下来。  

“素姨,”晋阳公主端起了手臂,大周皇室的嫡亲公主冷冷注视着地上的女官。  

“你做了什么?”她问道。  

陶女官微微抬起头,翻转手掌,露出手心的纸笺。  

“老奴越界,自作主张拦下了这个。”  

晋阳公主的脸色变了,勃然大怒,“你!”  

她深深吸了一口气,“谁给你的胆子?送出去的密信也敢拦!你还当我是大周的公主吗?给我送回去!”  

属于化元境修行者的气息在狭窄的禅房里爆炸开来,趴在地上的陶女官弓起了身子,新安郡王捏紧了筷子,境界不济的他看上去也快喘不过气了。  

新安郡王不禁有些后悔当初没有好好学艺,伸手抚着自己的胸口,正艰难地想要开口时,身边突然刮过一阵清风,一个雪白的身影掠了过去,蹲在了陶女官身边。  

屋内的压力顿时一轻,晋阳公主身边暴虐的真元像是被封吹散一般,一扫而空。  

新安郡王松了口气,拍着胸脯惊奇地看着蹲在地上的那个小小的身影。  

大周的公主历来强势,虽然二姑姑和大姑姑差的远了,但晋阳公主一旦动怒,旁边的人也是没用敢动弹的。  

他看着地上那个不怕死的女子,心中升起深深的同情与担忧。  

朱鸾蹲在陶女官身边,伸出手轻抚了一下夫人的脊背,陶女官后背一缩,松弛了下来。  

随后朱鸾伸出手,拿起了陶女官捧在手心纸笺。  

一直僵立在原地的晋阳公主这才反应过来,大声喝道,“朱九小姐,这是皇家密信,还请你放下!”  

陶女官趴在地上一动不动。  

“嗯?”朱鸾没有看晋阳公主,只是看着手心的纸笺,随后她站起身。  

新安郡王呆呆地看着这偏离他预想的展开。  

晋阳公主伸出手想要去夺,朱鸾一个转身,雪白的裙裾在空中展开。  

新安郡王眼睁睁地看着眼前的女子以极其轻巧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