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攻守易主(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唐云获得首功,而且是斩杀张梁的大功劳,也算是志得意满,单单这一个功劳,只需要运作得当,有大将军府作为靠山,搏一搏济南郡太守的位置,便已足够。  

也不枉他拼命厮杀!  

只是这次建功,麾下的五千兵马,折损过半,只剩下两千多兵马,让唐云不得不感叹,一将功成万骨枯!  

作为一个穿越多年的穿越客,他早已习惯了古代人对生命的漠视。  

在这个东汉末年,便是如此,饿死之人比比皆是,世人早已习惯,更何况本就是号称生命收割机器的战场之上。  

便是唐云麾下的唐家将们,以及从战场上生存下来的士兵们,也没有过多的感慨,这是他们的使命,上战场之前早就做好了心理准备。  

唐云能做的,也只有回到济南郡,多加抚恤这些阵亡士兵的家人。  

而这场战役的胜利,也彻底改变了冀州一带,汉军与黄巾军两者间的局势。  

张角率领四五万的残军,龟缩广宗城,不敢外出。  

卢植则派出麾下的骑兵部队,肃清冀州境内,尤其是广宗城周围的黄巾余党,以达到将广宗城彻底包围的局势。  

另一方面,则严防曲阳一带的黄巾军来袭。  

曲阳城中,可是还有着‘地公将军’张宝的一路黄巾军,人数众多,正在与巨鹿太守郭典作战。  

同时,卢植又下令,征调攻城器械,准备一鼓作气,攻下广宗城!  

唐云却知道,这广宗城并不是那么好攻打的,那张角怎么说也还有四五万的兵马,而且都是青壮年,一个个又都是有信仰的黄巾士兵。  

有张角这个移动的“信仰”存在,率领着数万兵马守住城池,还是可以做到的。  

若非历史上,张角在九月份左右病死,黄巾起义也不会在张角病死后,短短两个月就被镇压下去。  

若是张角未死,以这广宗城为根基,又有天下各地的黄巾余党,遥遥呼应,短时间内根本难以消灭。  

甚至达到与大汉朝廷南北对抗、南北而制的局面,也未可知。  

要知道即便张角死后,黄巾起义虽然短时间内被镇压下去,但随后,还有更多的黄巾余党,在各地作乱。  

号称百万的黑山军与同样号称百万的青州黄巾,以及白波、黄龙、左校、青牛角、五鹿、刘石、白饶、司隶、罗市、杨凤、于毒、浮云、李大目、大洪等等等等。  

势力大的有几万黄巾,势力小的也有六七千人,简直多不胜数。  

后来甚至还有再度发动黄巾起义的!  

可见黄巾余党的力度之大,若是张角不死,虽不至于推翻大汉朝廷,却还是可以与大汉朝廷对抗的。  

只可惜,张角死的太早了。  

但张角的“功劳”,也是不可磨灭。  

黄巾起义对于东汉末年的政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为了尽快平定战事,朝廷下放军权至地方,使得黄巾起义的浪潮,无法快速蔓延至全国,减缓了东汉覆亡的危机。  

但是却造成了地方轻视朝廷,使得具有野心的将领或官员,借着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拥有兵力割据地方,为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揭开了序幕,更为三国分立种下远因。  

唐云,自然也是这具有野心的将领官员中的一员!  

拥有兵马地盘,割据一方,正是他目前所要做的事情。  

至于接下来的军阀混战,自然是拳头大的说了算,他也早早就做好了心理准备。  

冀州一役,卢植大败黄巾军。  

另外一边的战场上,皇甫嵩与朱儁也率军大破黄巾。  

皇甫嵩与朱儁以火攻之计,大破黄巾渠帅波才的十几万黄巾军,恰逢来援的曹操率军赶到,两面夹击,令波才所部溃不成军。  

两个消息传到大汉皇帝汉灵帝的耳朵里,立即令汉灵帝大喜不已,并下旨犒赏军队,视察军情。  

小黄门左丰便带着很多犒军物资,直奔广宗城外的卢植军营而来。  

这个时候的卢植与唐云等将,则已在攻打广宗城。  

卢植已下令,征调来许多攻城器械,大举攻城。  

这次攻城,要比唐云当初在东平陵县,面对黄巾军的攻城,有章法也有力度的多。  

广宗城的南门外,响起了绵绵不息的号角声,幽远得就像是来自地狱的召唤。  

汉军那一排排的盾牌兵带头,往广宗城冲去,后面是更多的汉军,以及汉军推着的攻城器械,有云梯,有攻城塔,有巢车,又名楼车。  

云梯的作用自不用说,乃是攀爬城墙所用,当初攻打东平陵县的黄巾军,便是依靠云梯攻城。  

而另外两种攻城器械,攻城塔与巢车,却是当初的黄巾军所没有的。  

其中巢车是登高望远,观察城墙上的敌情所用,公元前已有发明。  

公元前575年,鄢陵之战时,楚共王曾在太宰伯州犁的陪同下,亲自登上巢车察看敌情。  

而攻城塔,则是移动的塔体建筑,推近城墙后,士兵便能从塔顶的平台,直接跨到敌方的城墙之上,又或是与城墙上的弓箭手对射。  

唐云也是第一次接触攻城塔这种攻城器械,没想到东汉末年便出现了这等攻城利器,不是说这是欧洲人发明的吗?  

然而便是拥有攻城塔这种攻城利器,又有源源不断的大汉士兵,通过云梯攀爬城墙,仍然难以攻破广宗城的城墙。  

有着大贤良师张角坐镇,那城墙上的黄巾士兵,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