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皇城夜话(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时光回转,在日暮前夕,天色渐暗,雪便停了。  

炎国神宗四十七年新春即将来临,整个都城都洋溢着一股新年的气味。  

大人小孩穿新衣,过新年,就连皇宫内院也没例外。  

皇宫中最美丽的无过于长生,青萝二殿,在皇宫东南方便是当今皇帝陛下最为喜欢的长生殿所在,。  

长生殿最是适合冬时赏雪。  

由殿后栏畔向外看去,银装素裹的群山中偶尔可以看到一丝春绿参杂于其中。  

寒风过后,那些落在树枝上的雪花随着落叶一起重重的落在地面上。  

隐藏在厚雪之下的春色便愈加明显,春节都到了,春天还会更远吗?  

年迈的皇帝在殿中悠然踱步,他的容颜很是特殊,前额特别大,简直和面部不太相称。  

脸盘的轮廓也很怪,因为年纪大了,那一嘴钢牙脱落了不少,唯有四颗门牙坚固如初。  

他眼睛很亮,里头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又敏锐,又细致,使你几乎觉得他能看透人心一般。  

寒风吹进宫殿,扑面而来的寒意引得殿里的人微微抖了一抖。  

站在皇帝边上的太监见状小心的踢了踢碳炉中的银碳,使得殿中的温度更为温暖一些。  

神宗皇帝牵着皇后纤手慢慢走到窗前,看着如此美丽的雪景,苍老的双手牢牢的握着皇后的柔夷。  

短暂的沉默之后,皇帝长长叹了口气,道:“先帝在位四十七年,励精图治,使得府库充盈,国力昌盛。“  

”朕自继位以来,夙夜忧思,幸好不负先帝所托,如今四海升平,邪魔退避,全赖列祖列宗庇佑!”  

皇后将另一只手抚上神宗皇帝的手上,清丽的眉眼顾盼间一片温柔。  

她是神宗二十三年才正式被册封为皇后的。  

前皇后陈阿娇原是陈国陈氏皇族后裔,炎国灭五国之后并未将他国皇族斩草除根,而是采取怀柔政策。  

后梁梁氏,南唐唐氏,燕国慕容氏,西秦宫氏,陈国陈氏各自都封了侯位。  

只不过自炎国建国两百余年后,这世间也只有陈氏虎威侯府跟慕容氏更名之后的慕氏武安侯府还有传承。  

唐氏安宁侯府十余年前因为传言修炼邪法被满门诛灭,西秦宫氏早已成了传说,而梁氏后人也不知所踪,再不负皇族盛景。  

现今炎国皇后是当朝太师张良恭的女儿,也是三皇子炎弘昼的生母。  

宫中传言,先皇后陈氏善妒,自大皇子降世之后便私下将所有嫔妃所生的皇子统统溺毙。  

这么多年以来,神宗皇帝之有三个儿子,而二皇子生母,皇贵妃林氏也是在先皇后归天那年生下的二皇子,所以,这传言便愈显真实。  

大概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大皇子始终不能得到所有官员支持。  

所以,他至今还无法坐上太子之位,神宗皇帝已经年近古稀,却依然不肯立下太子人选,个中深意不免耐人寻味。  

张皇后看着老皇帝的侧脸柔声说道:“大行皇帝陛下慧眼独具,不立嫡长子,反倒让您当了皇上,才有如今炎国盛世,民间都赞叹陛下英明神武,希望您能在这皇位上千秋万载!”  

老皇帝满怀深意的看了一眼张皇后,道:“世上哪有千秋万载而不死的人,连书上都说老而不死是为贼也。“  

”大行皇帝陛下在位四十七年,朕自问文治武功皆不及先贤,如今便是急流勇退的好时机!”  

皇后蓦然一惊,动容道:“陛下居然萌生退位之意,这皇位关系天下万民。“  

”陛下迟迟不肯立大皇子为太子,是否心中另有打算?”  

老皇帝沉默了一会,涩声道:“自古天家无真情,昔年六子夺嫡的景况你应该也略有耳闻。“  

”朕的几位皇兄皇弟为了这把椅子打的不可开交,若非太清宫传话,朕的这位置还不一定坐的稳。“  

”如今,世乾已近知命之年,仲明不过年逾弱冠,为了昔年那些恩怨,朝中一直有人不服世乾。“  

”朕知道,这些年世乾跟慕凌云一直走的很近,军中大权十有七八落在他手中。“  

”只是,这满朝文官多数支持仲明,朕是怕他们兄弟心生嫌隙,不过,现在也是时候了!”  

这些话落在张皇后的耳中顿时便如同平地一声雷。  

张皇后看着老皇帝,暗暗撰紧了拳头,柔声道:“陛下莫非已经有了决断?”  

老皇帝转头看着张皇后,微笑道:“怎么,你有什么建议?”  

张皇后慌忙跪下,俯首道:“此乃家国大事,臣妾一妇道人家哪敢妄言,这等大事自然是由圣上乾纲独断。”  

老皇帝呵呵一笑,仿佛看穿了皇后的心事,伸手将她扶起。  

柔声说道:“皇后放心,弘昼是朕的儿子,不管是谁继位,弘昼都不会有危险。“  

”今日是除夕佳节,我们也学着那些世俗夫妻一般,赏雪看烟花,好好过个年吧!”  

随着他的话音落下,皇宫中砰然响起无数雷鸣般的声响。  

无数艳丽非凡的烟花冲上云霄,然后瞬间爆炸开来,当烟花骤然绽放,璀璨了整个天际。  

流星般的火花从天空直落,等待着人们许下心愿。  

那玉树琼花的世界,在夜色中重现天宫的花园。  

紫色烟花妖娆的展开笑脸,与漆黑的夜色相映成晖。  

绿色光圈羞涩的回眸一笑,与黄灿的烟花共组一个笑脸…在烟花的世界,留下的只有惊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