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六章 拼杀(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周正想着黄台吉的兵力,思索片刻,道:“如果来四万的话,会有危险。”  

京城可战之兵,周正一万,满桂一万,加上英国公提调的可能有一两万,要分散守住京城的十二门,简直不可想象。  

申用懋眉头皱起,道:“建虏就十万人,还要应对蓟州,分不出那么多。”  

申用懋也是带过兵的人,虽然这样说,心里却反而更紧张了。  

周清荔看着周正不动的神色,黝黑的脸上有凝重之色。  

他了解这个儿子,这种表情,代表着某种深深的不安。  

还没有半个时辰,建虏的大军就到了,哪怕大雾弥漫,依旧能看到黑漆漆的人头在晃动。  

申用懋等人神色凝重,对视一眼,还不及说话,就有内监来传话:“几位大人,万岁爷传你们进宫。”  

申用懋等人对视一眼,又看了眼城外建虏大军,嘱咐几句,转身离开,匆匆进宫。  

他们一走,满桂的一个人来与周正道:“周大人,满大人说,撑不住就尽快通传他。”  

周正没有听出话外之音,望着城下,神色凝重的道:“嗯,满总兵也是。”  

这个士兵看了眼周正,有些怪异的走了。  

北京城北门外,四万建虏大军齐结,阿敏,豪格,岳托骑着马,看着远方的雾蒙蒙一片,神情振奋,双眼有嗜血之色。  

阿敏扬起马鞭,指着北京城方向,大声道:“只要攻破这个城,我们想要什么有什么!”  

豪格道:“半个时辰后攻城!”  

岳托道:“不必了,你们准备,我先进攻,不能给南蛮子准备的时间!”  

阿敏自然不想先上,他只带来一万人,果断道:“好,我们准备攻城的东西,你先上!”  

岳托虽然是代善的儿子,却是黄台吉的亲信,听着毫不犹豫,下令道:“攻城!”  

岳托身后的绵甲军如山呼海啸一般,向着北京城扑去。  

安定门的箭楼,周正什么也看不到,但那山呼海啸却传来了,深吸一口气,下令道:“传令,守城!”  

曹变蛟单膝跪地,道:“末将领命!”  

说完,他急匆匆离开。  

安定门上,陡然紧绷起来,士兵们拿着武器,紧紧盯着茫茫的大雾。  

另一边德胜门上的满桂也是如此,扯了下大胡子,站在城墙上,双眼沉静的等待着。  

建虏的呼喊声震天,响彻北京城。  

哪怕是深宫里的崇祯都吓了一跳,顾不得其他,跑出了乾清宫,一脸惊慌的看向北方。  

王承恩,李忠都跟在他身旁,难以保持平静。  

明朝这座城池,自太宗迁都以来,只有被瓦剌包围过,但那是英宗年间的事情了,没人真正经历过。  

不知道多少百姓惊恐万分,慌乱无比。  

一群大臣更是急吼吼的进宫,面见崇祯,跪地请罪。  

崇祯站在台阶前,极力的维持着面无表情之色的望着北方,台阶下,是一群跪地请罪的大人们,他理都没理。  

艰难中又过了很久,王承恩走近,低声道:“万岁爷,外有袁大人二十万大军,内有英国公,无需担忧。”  

崇祯岂会听不出王承恩的安抚之语,背着手,有些喃喃的道:“你说,满桂,周正能守住吗?”  

崇祯现在很清醒,知道守城的只有满桂与周正,其他的,不能指望。  

王承恩轻声道:“能。”  

崇祯一怔,转头看了他一眼,轻轻点头,心里得到些许安慰。  

李忠看着安定门方向,手心里全是汗,祈祷道:‘周征云,万岁爷与咱家的命可都在你手里,你千万要给我守住了…’  

皇宫里惶恐一片,北门却很快的厮杀上了。  

建虏的绵甲军铺展开来,绵延不绝,疯狂的扑向德胜门与安定门。  

周正站在安定门箭楼上,面无表情,右手紧握着腰间的佩刀。  

建虏士兵扑上城头,拼力的冲上来。  

城墙上周正的士兵,则动用一切手段,全力反击。  

这些士兵才训练不足一年,没有实战经验,劣势很快显现出来,城墙上涌入大量的建虏士兵。  

曹变蛟急了,提着刀,疯狂砍杀,同时指挥着,拼命的大喝。  

“杀!”  

建虏似乎憋了一口气,不顾一切的攻城,气势上就压倒了明军。  

建虏的鼓声响彻如雷,震动的京城上下人心惶惶,恐惧不安。  

“给我下去!”  

安定门城墙上,一个明军士兵将梯子推了下去,还不等他反应,一根箭矢射来,将他射倒在地。  

很快,又有梯子靠过来,不等明军推动,就有建虏人含着刀冲上来。明军迅速挥刀,在墙上墙下的争砍对方。  

双方在城墙上胶着,拥挤不堪,鲜血飞洒,吼叫如潮。  

周正这边明显是处于劣势,堪堪守住,而满桂那边则从容很多。  

满桂一身重甲,在城墙上来回巡视,大喝不止。他的兵能野战,也富有守城经验,与建虏战了个旗鼓相当。  

京城里几乎所有人都在看着北门,能听到那激烈的厮杀声,甚至于那些刀兵交接的声音,也在他们耳边回荡。  

从乾清宫散发而出,不知道多少人惊惧不安,甚至不少人还痛哭出声。  

从紫禁城向北,依次是钟楼,鼓楼,而后就是安定门,德胜门,真的太近了!  

若是德胜门,安定门失守,建虏一盏茶的功夫就能杀入乾清宫!  

周正站在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