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4章 东南形势(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这一点,林羽琼也想到了,此刻他感觉到了魔云宗这种模式的弊端。  

林羽龙一挥手,一张东南诸国的地图出现在虚空之中。每一个国家的情况,包括山川、河流等,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位置关系,全部清清楚楚。  

魔云宗核心人员,盯着地图,全部若有所思。  

“原先李越国的修士已经基本屠杀殆尽,现在从岭南和吕宋抽调了一部分修士去采矿、种草药等。现在李越虽然事情已经全部安妥,但后军抽调不出来。一旦抽调出来,东南其他国家必然趁虚而入。爪哇又刚刚平定,大军肯定也无法抽调。现在能够抽调的就只有吕宋国驻扎的这部分修士了,不过还要等待半个月左右。”林羽龙分析道。  

林羽琼认真的看着地图,点了点头说道“好像也只能如此,连续的征战,修士们都已经乏惫了,让他们修士半个月吧。”  

彭旭尧则是一直盯着地图,双目不断的闪烁,突然开口道“柔佛乃是四战之国,此不利也有利!”  

“何为四战之国,为何不利也有利?”李嫣蝶问道。  

这文人说话,在他看来,就是太容易兜圈子、给概念了。  

“你们看这地图,佛柔与爪哇很像,国土以岛为主。他的东北与吕宋隔海相望,正北与真腊、李越隔海相望,北面极窄之地跟暹罗接壤。南面就是星洲、爪哇。西面则是一望无际的大海。因此佛柔之国,被吕宋、真腊、李越、暹罗、星洲、爪哇六国与海洋包围。一旦刀兵起,这六国均可与佛柔爆发正面冲突!”彭旭尧解释道。  

“那什么是不利,又什么是利呢?”林羽琼问道。  

“一旦我们出兵佛柔,他们若战,则可向暹罗、真腊等国借兵。他们若是闭而不战,避实就虚,则可跨海进攻比较空虚的吕宋、李越。这是不利。”彭旭尧说道。  

林羽龙思索了一下,说道“李越现在有穆婉清的后军镇守,他们应该不会进攻李越。吕宋的大军若是调来,他们极有可能会进攻吕宋。”  

“什么是利呢?”林羽琼问道。  

“佛柔虽为大国,但实力跟商虞国远不是一个级别。他们不具备跨海作战的实力。而且他们应该也不具备这样的野心与雄才大略。所以,我们不必担心他们会进攻吕宋。这是利。”  

“也就是说,我们要担心的就是他们跟暹罗等国借兵了,旭尧,你有什么计策吗?”林羽琼看着彭旭尧,在智慧方面,彭旭尧从未让他失望过。  

“现在东南之地,未归顺的有五国,其中蒲甘最大,也最为强盛。但蒲甘国主要跟暹罗国接壤,他们若是想参与此事,就必须越过暹罗国。这种可能性极小。”彭旭尧说道。  

“为何?”  

彭旭尧微微一笑,双目露出智慧的光芒,开口道“越过暹罗国,只有两种可能性,一是结盟,二是吞并。蒲甘势大,暹罗也不弱,吞并没有可能性。”  

“那结盟呢?他们可以结盟呀!”何阳问道。  

彭旭尧信心十足的说道“没那么容易,暹罗与佛柔如今形势不同。佛柔灭亡在即,暹罗尚未受到威胁。这种情况下,佛柔是同意暹罗国修士进驻的。但暹罗与蒲甘双方都不信任对方。你若是暹罗国的国主,会愿意蒲甘国的大军进入自己的国内吗?”  

何阳嘿嘿一笑“彭先生聪明,料事如神啊!”  

“也就是说,我们可以集玄甲军、吕宋的霍止所部,共同攻击佛柔。这跟预想的一样呀?无非就是有可能多一个暹罗国的军队,他们不可能倾巢而出。对我们来讲,攻占佛柔绰绰有余啊!”李嫣蝶有些不解。  

林羽琼不这么认为,彭旭尧是很书生气,不过不会迂腐,不可能无聊说这些话来显摆自己。  

果然,彭旭尧缓缓的开口道“此时,最惴惴不安的不是佛柔国,而是真腊和吴哥王朝,此二国皆为小国,没有任何可能性抵挡住魔云宗的大军。可派使者出使这两国国家,劝他们归顺。如今吕宋、李越、爪哇、星洲皆亡,他们归顺才能获得最大的好处。劝降他们可能性很大。”  

“好,我立刻传讯忱宣,让他安排使者。”林羽琼说道。  

“一旦这两国归顺,李越的大军就可以抽调出来。到时纵然暹罗前来助战,我们也有足够的实力击溃对方。”林羽龙说道。  

“不仅如此,还要想办法让佛柔国主动进攻我们。不然佛柔依靠护国大战,我们取胜是必然的,但也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彭旭尧说道。  

一直没有说话的霍山,开口道“此事可分两步操作,首先,让锦莫的绣衣堂在佛柔国散布谣言。就说魔云宗经过李越、吕宋、爪哇三场大战,未能修整。如今现在人人困顿、灵力耗尽,大部分修士更是伤势不轻,之所以不进攻佛柔,实在等待本土的援军。”  

“此事不难,我立刻执行!”于锦莫说道。  

“那么其次呢?”林羽琼问道。  

“这消息散布出去之后,佛柔国一定会派修士前来刺探真假。我们要隐藏实力,将那些实力弱的修士展示出来,甚至要装作受伤。核心人员更是要装作受伤闭关,只让何阳一人出面指挥修士安顿等即可。”霍山说道。  

“我?让我冲锋陷阵还可以,让我安顿修士,我可不在行!”何阳很不自信的说道。  

“正是因为如此,佛柔国必然以为我们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了。你只管瞎指挥就行了。”霍山说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