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5章(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酒香不怕巷子深,《那些事》是我今年看到最有意义的节目!”  

“我就知道疯狂跟身边人安利的努力没有白费,这九倍的收视率里面,有我的一份功劳,我很自豪!”  

“我第一眼看到有赵诚参加的时候,就知道节目不会差,但没想到比我想象中更棒。”  

别说是观众激动,就连节目组的负责人龚导演都惊讶得不行。  

他在节目开播之前,对收视率其实早就心里有数。  

毕竟,他一个跟华央有着不少合作的老牌导演,肯定是能预测得出收视率走向的。  

尤其是龚导演以前替华央,做过一个类似的节目。  

他当时费的心思,甚至比现在拍《那些事》还要多,可回报的结果却是收视率低下,观看的人寥寥无几。  

而且经过调查之后,看的人有九成都是50岁以上的老人家。  

最后,节目因为完全拉不到广告赞助商,亏损得实在太严重,只能被砍掉。  

在那个时候,龚导演就对年轻观众失望透了。  

所以,没有希望就不会有失望。  

龚导演这次依然尽心尽力,但再也不会期待些什么,就抱着观众们爱看不看的心理。  

无心插柳柳成阴。  

《那些事》首播已经超出了龚导演的预期,没想到后面还有更大的惊喜。  

虽然,节目在中秋假期期间的三连播,已经暂时停止了,以后会恢复到每周两集的正常状态。  

但大家的爱国情绪,却像成堆的干枯稻草一样,被《那些事》点燃了熊熊的烈火。  

小年轻们纷纷在网络上看得见的地方,表达着自己对军人们的理解。  

嘴巴甜一些的,还会一口一个‘战士哥哥们辛苦了’地说话。  

还有岁数长点的大龄青年,则说着自己曾经被军人战士帮助过的经历,让很多网友又是一阵感叹。  

至于那些不会上网的大爷大妈,在看过节目之后,也用自己的方法对军人表达心意。  

其实,他们不是很分得清哪些才是军人。  

但这不要紧,反正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就全都是好样的。  

所以,他们买了很多水果、五谷杂粮或者是一些特色农产品,给提到警队、消防队和武装部去了。  

后者自然是不可能收他们的礼物,可无论怎么拒绝,大爷大妈非要把东西留下来。  

有些实在是送不出手的,仍然不死心。  

等到第二天大早或者晚上的时候,把东西放在值班岗位或者门把手上,丢上就直接跑了。  

让很多当班人员哭笑不得。  

节目后续引发的连锁效应太强大,让一些不看节目的人也跑去围观《那些事》。  

最后的结果,当然是这个爱国群体变得越来越大了。  

2011年的时间,恰逢在中秋过后不久就是十一国庆节。  

《新闻联播》把这件事的具体整理了一下,当成了素材播放到新闻里面。  

《那些事》整个节目组的成员都高兴得不行,他们的努力付出,终于得到了收获。  

正能量题材,终于出现一个能够跟那些娱乐性综艺,站上对手擂台的节目。  

龚导演再次获得了宝刀未老的称号。  

另外,刨去大家对军人们的喜爱以后,他们第二感兴趣的,就是这个节目的拍摄到底是怎么进行的。  

因为有些片段是真的拍得十分骇人,在第三期的时候,赵诚扮演的是一个救生员。  

这个救生员的原型人物,就是获得过《感动华夏十大人物》其中一次荣誉的人。  

救生员赵诚在一个海滨城市居住,他在平时只是一个转着薪酬不多的普通仓管员。  

但等到每天下班以后,他就会来到家附近的海滩,成为一个没有工资的救生员。  

在赵诚坚持当救生员的17个年头里,总共救起了48条鲜活的生命。  

当赵诚21岁时,第一次从海里救起一个小女孩后,他就牺牲了很多陪伴家里人、自我发展的时间,用来守着这个海滩。  

龚导演为了凸显救生员到底有多么不易,特意用一幕惊险的场景来说明。  

那是天气不太好的一天,昏昏沉沉。  

海浪也比平时更加波涛汹涌。  

这种情况,一看就知道是不适合出海打鱼的。  

然而,有个家庭贫困的两兄弟,因为等着要钱给换重病的妈妈做手术,就不顾危险地出去深海捕鱼。  

由于心急出海,有些日常准备就没有按部就班的检查。  

他们出海的那首小船,在去到深海鱼多的地方之前,就已经出现了故障。  

而贫困两兄弟所在的那片海域,又正好是浪最大的时候。  

两人很不幸地连船带人一块被海浪打翻了。  

所幸他们水性不错,翻船的地段离岸边也不是很远,就是境地往岸上游。  

实话实说,赵诚在下水拍那一幕之前,是写好了遗书的。  

虽然选的是一个相对平静的海滩,但那毕竟是大海,是大海就会有风险。  

华央旗下为数不多的一个访谈节目,看准了节目组现在的热度。  

整个节目最大的赢家,除了导演以外,就要数当了好几期男主角的赵诚。  

他的敬业,这回真的是被超级多人认可。  

以前的电影,虽然也能体现赵诚敬业的一面,但那到底是在拍商业大片,有些人还是会抱着‘他为了赚钱才拼命’的成见。  

而这回不同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