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章 寻秦记(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花一天多的时间,江青把寻秦电视剧和研究了一下,然后接受了任务。  

下一刻,他便出现在一个十分荒凉的山野之中,视线之中尽是野草丛生的荒坡,看不到任何村落或者类似有人居住的建筑。  

此时他已经换上了一身古代的装束,里面只有一条稍微柔软的长裤,外面是一件粗麻布制成的长褂,腰上用一条布绳系了起来。  

“必须先找个人问一下这里是什么地方,离邯郸城有多远?”  

江青心里想了一下,翻手取出一件事物,正是开宝箱得到的宝物竹蜻蜓。  

竹蜻蜓的两个翅膀加起来也不到二十厘米,连接在一根不知道什么质材的细杆上,细杆下面是一个瓶盖大小的吸盘。  

江青看着手里的竹蜻蜓,心里产生一丝疑虑,这玩意要是飞起来,不会把我的头皮吸掉吧。  

显然他是多虑了,神奇道具根本不能以常理来推论。  

江青把竹蜻蜓吸到自己的头顶,立刻感觉自己的身体像是多了一个器官似的,心中一动,竹蜻蜓便飞快地旋转起来,接着,整个人慢慢悠悠地悬浮而起。  

“太神奇了,上升!”  

江青啧啧称奇,然后控制着竹蜻蜓直线上升,随着他的高度不断地向上拔升,视野也渐渐地变得开阔起来。  

站的高,望的远。  

江青悬浮到空中将近百米的高度时,才看到了一片屋舍类的建筑物。  

这个时代的地广人稀,在有些地理位置不佳的地方,几十里,甚至上百里可能都看不到一个村落。一般的村落也只有几户到十几户的人家,小的可怜。超过五十户人家的居住地,就可以算做市集了。  

接着,江青徐徐下坠,下降到离地面只有不到一米的高度,贴地而行,飞快地朝村庄方向前进。这种感觉就像开着一辆悬浮跑车似的,周围的事物飞快地向后倒退,狂风“呼呼”而来,但却被一种神秘力量隔开,丝毫不会影响他的感观。  

到了离村庄只有两三里的地方时,江青把竹蜻蜓收了起来,步行向村庄走去。在村庄旁边的溪流边,见到了一个正在洗衣的年轻女子。  

女子只有十四五岁的模样,身上穿着一件白色的布衣,见到江青走过来,也不怕生,好奇而大胆地打量着他。  

“小姑娘,这里是什么地方?”江青问道。  

女子飞快地说了一句话,她说的是民间俚语,江青也只能勉强听懂三四成,等她又重复了两遍,江青才弄明白她的话,这里是溪柳村。  

江青估计,以她的见识,恐怕也没有去过大的城池,即便问她赵国和邯郸城的事情,她多半也不会知道。于是便问道:“你知道附近的市集在哪里吗?”  

女子道:“我阿爹和阿弟正好要去市集,你跟他们一起去吧。”  

江青点头说好。  

女子带着他来到一户农家,见到了她的阿爹和阿弟。  

阿爹四十岁左右的模样,阿弟只有十二三岁,均是一副山民打扮。他们已经套好了骡车,车上装了六包谷黍梁麦类的农作物,正要出门。  

江青道明了来意,两人十分友善地答应下来。  

于是三人便离开了村落,赶着骡车延着起伏不平的山路进行,走了半个多时辰,来到了一条两三米宽的兵道上,道路也变得平整起来。  

这时候,三人便可以坐在骡车上,顺着兵道前行。  

路上,江青和他们交谈起来,才知道老汉一共生了五个孩子,三男两女。两个年长的儿子在几年前被抓去当兵,一去便不复返。年长的女儿嫁给了一个猎户,这辆骡车便是用大女儿换来的。  

三人坐着骡车走了一个多时辰,江青问道:“这里离市集还有多远?”  

阿爹道:“再有大半个时辰就到了。”  

江青微微点头。  

突然,兵道上出现了一群地痞流氓模样的彪形大汉,一共十几个人。  

阿爹和阿弟的脸色顿时一变,急忙勒住骡车,从农货的贷子下抽出了两把柴刀,紧张地看着前面那群人。  

江青眼皮一抬地向前看去,道:“他们是什么人?”  

阿爹道:“他们是附近的土霸,无恶不作,专门欺负我们这样的农户。以往我们都是几个农户一起去市集,他们还会顾忌一些,不敢硬来。这次只有我们一家,这车货物怕是很难保全。他们若是要得太多,说不得也只好跟他们拼了。”  

江青淡淡地道:“老爹不用担心,我也不能白坐你们的骡车,这些家伙就交给我了,你们看着便是。”  

说着,便从骡车上跳下来,向前走去。  

“小心,他们都有剑!”阿爹叫道。  

江青丝毫没有在意地挥了挥手,神色轻松。  

这群恶霸的腰间悬挂着铁剑,说是剑,其实是美誉,最多只能算是铁片。  

这个时代的冶炼工艺十分落后,好的铁块和锻造师都被军队和王公贵族所反垄断,普通的乡民根本没有机会得到真正的剑器。  

他们手里的剑其实就是一条长剑片,一头用布缠了起来而已。而且铁剑的剑身也不平整,宽的地方有三指多,窄的地方只有两指多,属于十分低劣的残次品,恐怕一用力都会折断。  

江青估计,这样的剑连自己的铁布衫都破不开。  

这群恶霸见到江青身形高大,体格健壮,立刻将腰间的铁剑解下来,拿在手里,目露凶光地向他看去。  

不等他们说话,江青就已经冲了上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