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一触即发(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6月2日。  

就在高璟慷慨激昂的演说时,  

远在数百公里外的玄武军军营中,气氛却有些压抑。  

玄武军,乃是禹国北方数量最多的军队,归属镇北将军高振武统属,平时驻扎在辽州治所义安郡城外。  

不过如今满清逼近,军营早就被迁往了义安郡北边、辽州三郡中间的安北郡,而且是安北郡的北边,离笋柱关不足100公里处。  

玄武军,帅帐中。  

高振武将军一身戎装,铠甲齐身,大马金刀坐在上首中间。  

坐在高镇北左首的是一个满头白发,看起来已经过来花甲之年的将军。他正襟危坐,铠甲、头盔一应俱全,神情严肃。  

坐在右首的是一个穿着文官服袍的中年文士,满脸威仪,不过眼神深处带着一丝不安。  

除了中年文士,其他位置上坐着的都是身披铠甲的将军,最低军职也是一军偏将。  

这里坐着的将军,除了玄武军中的,还有边军的、城守军的。  

高振武身为统帅,自当先发言:“戴宽,你把清军的消息,给诸位将军说一下。”  

戴宽是个精炼的汉子,不高,但是很壮,身居玄武军斥候军偏将。  

他本坐在军中最下首,闻言站起来行了一礼,然后脸色严肃道:“自3个月前,满清聚兵于边境,并且慢慢的从其他地方调集物资至军中,现在满清在辽州边境,聚兵不下于52万,军中物质可以让他们坚持3个月大战。”  

众人心神震动,不是震撼于52万人,而是被3个月物质震动。  

在场的都是军中将领,早就知道满清出兵的多少了,满清有52万,我们有60万,还是防守,他们不如何怕。  

但3个月的物质有点吓到他们了,52万人,人吃马嚼的,这可不是小数目。  

而且3个月的物质......这个数字能看出的东西多了,比如满清的决心。  

众人心神震撼,但是都是沙场老将了,自然不会大喊大叫,只是每个人神色不一,有紧张的,有兴奋的,有忧心的......  

戴偏将没有看众人的表情,神情变得更加严肃,道:“据我军探子回报,就在两天前,满清兵分三路大军向禹国境内出发了!”  

戴将军说着,已经来到军帐中间位置,这里摆放着一个巨大的沙盘。  

辽州边境的山河地势,在沙盘上一览无余。  

辽州与满清之间被一座乌篷山隔开,只留下乌篷六径沟通彼此。  

乌篷六径从西到东,分别是雁门关、斧口关、柱笋关、夫妻关、雄剑关、飞熊关。  

如今还在禹国手中的只有最西边的雁门关,以及东边第二座雄剑关。  

中间三座雄关,和最东边的飞熊关都在满清手中。  

其实,在一年前,飞熊关还不是满清的,而是在被灭掉的申国手中,可是去年满清一次突击,不仅把飞熊关夺走了,甚至连在乌篷山南边靠海的阳、申两国也被灭了。  

所以,严格来说,禹国东北、乌篷山以南靠海,还有一小块满清的国土,那里原本叫阳国、申国。  

只是这块原先阳申两国的国土还比不上辽州一半大而已。  

这些在沙盘上一目了然。  

戴宽站在沙盘前,拿起一堆被染成红色的石块,放在斧口关、柱笋关、夫妻关后面,道:“满清从三月份开始,聚兵于斧口、柱笋、夫妻三关之后,由大将军王那乌罗统领,如今聚众不下52万人。”  

又拿了几颗红色的石子放在禹州东北方向,飞熊关南边下:“满清虽然去年灭了阳、申两国,还在其内驻军30万,但阳申两国境内反抗力量强烈,这30万大军最多抽出5万参加这次大战。  

所以,满清这次如果作战不利,还会有5万随时可以从东北方向杀来的援军。”  

“满清这3个月来,只是聚兵屯粮,不见丝毫动作。但是在三天前,清军出动了。”  

“满清兵分三路,进军辽州!”  

“第一路,乃是满清中军,由那乌罗亲自统帅,领兵30万,直指此处军营而来。  

第二路,乃是满清右军,由那乌罗手下大将喜达统领,领兵12万,往安逸郡方向进军。  

第三路,乃是满清左军,由那乌罗手下大将马佳勒统兵,领兵10万,过飞熊关,进入阳、申两国。”  

随着戴宽的话,沙盘上的石子也被他调动,最后变成了三个红色进军箭头,中间箭头大,两边箭头小。  

由沙盘上看,满清攻势明显,不过戴宽没有多嘴说一句满清的攻守意图,他作为一名斥候偏将,只需要把探查到的信息及时汇报就好了。  

何况需要他自己说吗?  

难道他都看得出来的东西,高镇北将军、张铁枪将军看不出来?  

所以他说完行了一礼,退下。  

高振武看了一眼沙盘,又看了一下众人的表情,没有直接下令如何出兵,而是颇为恭敬的对左首的白首老将请教道:“张老将军,您与满清交战数十载,以您之见,当如何出兵应对?”  

禹国有一首词在朝堂江湖中流传:  

年少气义比天滔,  

参军报国北疆报,  

数十载铁与泪,  

二十年不曾归,  

问君节义谁更高?  

瘦马铁枪白头将!  

这首词,说的就是眼前这位参军数十载,抗击满清已经20年没有回过家的英雄张铁枪将军了。  

张铁枪是他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