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吴大胡子(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4月15日,高璟随同大哥高平出发;  

5月25日,和大哥分开进入辽州,进入神剑城;  

三前多公里路,随军走了40天。  

到辽州后的上千公里路,他和李小天身轻马健,只用了8天时间,就到达了安边郡下属的幽县地界。  

禹国北僵军队,有张铁枪带领的边军,有归属各郡县的守军,还有归属禹国镇北将军直辖的数十万玄武军。  

三军各司其职。  

守军保卫城池安宁,直接驻扎在城内;  

边军征战满清,分布在辽州北方安边、安北、安逸三郡;  

玄武军驻扎在辽州治所义安郡,非大战、大乱不出。  

安边郡下属的幽县,位于安边郡西北部。  

虽然再北方就是满清地界,可是中间还隔着一座雄剑关,满清倒是不常从这里进军掳掠。  

这也是高平为什么推荐他来这里的原因,莅临满清,时刻可能遭遇偷袭,但纵使遇到满清偷袭,雄剑关也不怕。  

实际上辽州与满清之间并不直接接触,中间还隔着诺大一座乌蓬山。  

乌蓬山西起自元蒙大草原深处,东至东海边上,隔开两国,延绵何止千里。  

乌蓬山不止大,更加险!  

自古有诗流传:  

乌蓬天上来,  

飞鸟愁难渡,  

北雁欲回首,  

猿猴不敢攀,  

岩石插刀剑,  

巨斧开豁口,  

笋柱立千仞,  

人间哪能过。  

乌蓬之险,由此可见一斑。  

但,再是险峻,又怎抵得上山崖两岸人民的勾连两地的决心呢。  

乌蓬山本没有路的,想走的人多了便有了路。  

乌蓬本无路,世人自开之。  

数千年来,山脚下无数山民,在一些宽阔的峡谷的基础上,开山裂石,终于开辟出了六条通径。  

世人谓之乌蓬六径。  

当年先民为了沟通两地,挖山移石,不知道累死多少人,又有多少人因山石坍塌而埋骨地下。  

可是以无数先民的血汗、死亡为代价铺成的乌蓬六径,如今却成了禹清两国重兵把守的天险之地。  

乌蓬六径上也被铸出了六座雄关,截断径道。  

这六座雄关把控乌蓬,关连禹清,乃兵家必争之地。  

当年先民用白骨铺成径道,如今现民用鲜血浇灌经道。  

两百年来,围绕着这6座雄关之间的争夺,两国之间不知多少妻子因此失去丈夫,多少儿子失去父亲。  

现如今,6座雄关中,除了雁门关与雄剑关还在禹国手中,其余斧口关、柱笋关、飞熊关、夫妻关尽在满清手中。  

雄剑关,坐断雄剑径,距离安边郡幽县也就200多公里。  

雄关关驻扎着禹国边军一卫三千人兵力,守将乃是张铁枪颇为看重的罗玉成偏将。  

罗玉成辽州人士,出身贫困。  

年少时,遇满清劫掠,父母被杀,愤而投军。  

因作战有勇有谋被上级看重,赐予修炼功法,竟发现天赋非凡,区区十数年间,竟至地煞之境。  

后因功一路迁升至边军偏将,张铁枪谓之缜密果勇,前途无量,托付之雄剑重关。  

罗玉成30多岁的样子,脸色硬朗,即使在府中也是铠甲齐身,仿佛下一刻就要奔赴战场。  

此时他正绷着脸看着手中的信。  

看了两遍后,他从台案底下拿出一封书信,认真的比较起来,看着上面笔迹一摸一样,脸上才漏出笑容:“果然是高闷杆的笔迹,没有错。”  

高闷杆,是高平在军中的诨号,不过一般只有几个军中好友这么叫他。  

罗玉成直言不讳道:“高璟兄弟,你不要怪质疑你,雄剑关非比寻常,现在又是关键时期,如果满清探子混进来了,后果不堪设想,我罗某到时候脑袋不保事小,禹国不知要在关下留多少血才能夺回来事大,还请勿怪。”  

高璟摇了摇头,脸上露出佩服之色,真诚实意的道:“罗将军缜密,乃是禹国之幸,乃是军中将士之幸,我应当向将军学习才是,怎么会怪罪。”  

罗玉成闻言,刚硬的脸上露出一丝笑容,也不谦虚什么的,而是问起了高平的情况。  

听到高平说他押送辎重北上后没有说什么,有时候,兄弟就是这样,关心关注只是默默的,并不需要表达什么。  

“高闷杆的意思,我知道,他不说我自己也会照顾他的弟弟的。”罗玉成说着,脸上竟然漏出异色,嘴角扯动:“不过他以前可是最讨厌这种托关系的,没有想到他也有今天。”  

高平为了高璟,也算是放下了脸,做起了他以前鄙视的事情。  

不过,以他和罗玉成的关系,在他面前不要脸面,也没有什么,当年一起比谁尿的远的时候,大家就没有脸了。  

罗玉成把军中暂缺的职位想了一遍,然后问道:“你修为如何?”  

“人极境8层。”高璟如实回答,这是要登记在册的,不容作假。  

罗玉成眼中闪过精光,高平的二弟高璟,他可是听高平说过几次,在他的口中,高璟是一个绝世天才,早年就已经人极7层了,如今过了这么多年,才进步一层?  

有猫腻!  

莫非是假的?满清奸细?罗玉成心中一个咯噔。  

可是书信不像作伪,自己对高闷杆的字可是熟悉的紧呢。  

事关重大,不可不防,小心无大过!  

心中众多念头闪过,脸上还是不动声色,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