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章、缠红丝(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鲜于仲通看了一眼旁边的韦杰,然后暗叹韦氏与李相结合的越来越紧了。  

也难怪,李相国老迈,渐渐无力钳制陈国忠,宫中陈贵妃又最受宠爱,陈家于是行事肆狂,韦氏不得不跟李相这头老迈的虎合作。  

但虎死骨立,气势犹存。  

况且李月堂这头老虎还没死,掌权十九年,动动嘴就能杀人。斯文些的学子造出来个新词,叫他‘口蜜腹剑’。而市井间则出了个诨号,称他‘肉腰刀’。  

他活一天,陈国忠就得受制一天,无形的磨盘在朝堂中已经碾动许久,权力的碎渣在大明宫中四溅。  

但是那个磨盘再如何残酷,最后不过是丢掉乌纱帽告老还乡,而就在前几天,血淋淋的白骨渣从磨盘间掉出来。  

死人了。  

死的人是楚女馆的艳魁。  

楚女馆是平康坊最大的妓馆,其捧出的花魁艳名甚至能传出长安。  

那天夜里李月堂难得雅兴,遛马楚女馆有名的妙人,但老虎刚刚骑上艳马,一名府内的仆人破窗而入,淬毒的短剑直刺床上的李相国。  

第一剑捅死的是那个妓女,李月堂将那名红倌人挡在身前;第二剑时护卫已经赶到,一刀砍断了刺客手臂,刺客自尽而死。  

然后这条消息连夜入宫,送到华清宫床前,一只浓瘦纤宜的手臂探出帘帐,递给皇帝。  

之后无疑是闭府索查。  

果不其然,府内还有同伙,意志不坚没能自杀,由皇上拨给的金吾卫审问。  

刺客不止一伙。这就是金吾卫掏出的全部信息,其他一概不知。  

然后压力便转到京兆尹这里。  

鲜于仲通将茶杯放到桌上,磕出清脆的一声。  

“既然都到了,那就说正事吧。”  

他视线在站着的两人身上扫过。  

“前些日子,李相国李大人遭到了刺杀。”  

话音落地,韩令牧动容!  

胥子关虽然心里早有准备,但被刺人的身份还是让他吃了一惊,刺杀当朝相国,等于向整个大胤官场宣战,当官者会人人自危,如果相国都会死,那么他们为什么不会死?  

朝堂的规矩就是败则退居山野,摘下幞头就意味着连官场上仇恨也摘下了,但现在有人向这个规矩发起了挑战。  

那也意味着他必须承受朝堂的反扑。  

一群九州上最聪明的人的反击。  

鲜于仲通旋转着茶杯,声音沉重。  

“刺杀者已经死了,但金吾卫调查出,刺客不止一伙,现在的长安城里有一伙不知何处的刺杀者,我们不知道他们在哪,不知道他们下次的目标会是谁,不知道他们何时行动…”  

“只知道,下一次刺杀不会太久。”  

胥子关垂头而立,大拇指在横刀的刀锷上摩擦。  

鲜于仲通站起来,素来阿谄的脸上流出几分肃杀,声如云后闷雷。  

“鱼游沸鼎,发引千钧。形势急于星火,六郎,你素来娴熟于此事,我想将查出刺客的任务…”  

“慢着。”  

一直在旁边喝茶的韦杰突然出声。  

鲜于仲通暗骂一声,依旧回头,面色冷淡。  

“韦大人,事关重大,我知道你手下有不少门客,但昌黎先生说过,术业有专攻,六郎自从入职以来,手中大小案破获无数,在查访一道上,长安无出其右者。”  

“况且。”鲜于仲通语气阴森森的,“以门客身份,也不便于参与此事。”  

韦杰笑了笑,带着股书卷气的整整下摆。  

“是啊,我也知道事关重大,也对胥六郎有信心,当然不会拿那些不学无术的门客来碍大人的眼。”  

“但大人也说过——‘发引千钧’,将这千钧重担全部交由胥六郎这一发,我实在不放心。”  

“多一条路总是好的,令牧虽然在查访上不如胥六郎,但一手缠红丝有十数年功夫,阴绵毒辣胜过宫中诸多力士,说不定也是破局所在。”  

鲜于仲通面色如常,转眼看向韩令牧,韩令牧双手如血,那些从袖中探出的红丝如同活物,在空中扭曲抖动着。  

虽然尽力压抑,但还是从他的眼角看出几分得色来。  

鲜于仲通自然知道这门功夫,从前朝离阳一个叫韩生宣的貂寺手中传下来的,只能由不男不女之人从小练起,阴气绵绵,在离阳末,这手缠红丝能止小儿夜啼。  

他心下也明白,把李相国和韦氏排在外是不可能的,他虽然总管京兆之事,但毕竟受刺者就是李相,这事闹到殿上也占不着理。  

最好的处理方法无疑是让这两人合作,但他的靠山是陈国忠,韩令牧则明显是李韦一系,两派注定不能凑到一起。  

“那就依韦大人。”鲜于仲通坐回了位上。  

这下轮到韦杰惊奇了,他没想到鲜于仲通这么容易就让步。  

鲜于仲通重新端起茶杯,意思也很明显,要我让步可以,想从我这谋便利,门都没有。  

韦杰笑了笑,早有准备,从怀里摸出一块金牌,上纹云虎豹。  

“韩令牧,皇上亲调给李相的那队金吾卫,先由你调遣。”  

韩令牧上前跪地,接下金牌后躬身退下来。  

“好了,此事就交由你二人去办,切忌打草惊蛇。”韦杰摆摆手。  

“得令!下官告退。”  

眼见两个人背影消失在堂前的日光中,韦杰也起身,向鲜于仲通拱拱手。  

“鲜于大人,出了这等事,你我还是在这京兆府中待命吧,不知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