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观念,啊噢(1/3)
中国封建王朝,之所以“重农抑商”除了农业立国的根本原因之外,其实就是因为商贾给人的印象不好。
在人们的印象中,上到帝王统治层,下到普通老百姓,几乎一致认为,商人凭借着时间差、地域差赚取了丰厚的财富,他们并没实际的产出,收入却比那些辛勤劳作的人还要多。
除此之外,在三郎陛下眼中,商贾是不可信的,最起码是有很大一部分商贾是这样的,他们为了利益,可以无视家国,比如将大唐的铁器贩卖到突厥,这对于朝廷来说是绝对无法容忍的。
可是冯元一知道,对于任何问题,都需要辩证的来看,就好比三郎陛下的臣子们,文武百官,有清官也会有贪官,商贾也是一样,有遵纪守法的,也有为了私利违法乱纪的。
可是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因为有好的一面存在,就直接否定他们存在的价值,如果大唐没有了商贾,社会将会倒退到什么阶段?
这一点,是冯元一在宣传商贾之道时,重点提到的一个点,就是要让三郎陛下以及宰相们,认识到他们看到的商贾存在的问题只是一部分,或者说是不全面的,商贾自有商贾存在的道理。
而为了让三郎陛下以及宰相们更能接受自己宣传的思想,冯元一特别把增加产品附加值甚至创新产品的商贾,与那些投机倒把的商贾区别开来,有了对比,三郎陛下就能够清楚的认识到商贾的作用。
人的认识都会存在局限性,就好比我们站在1949年,绝对想不到2019年的今天社会是什么样子,而同样的,作为生活在封建制度下的王朝和人们,又如何能够跳脱于这个时代之外,看到千年以后欧洲的机械革命带来的资本主义是如何的疯狂。
三郎陛下与他的臣子们,能够参考的只有覆灭在历史长河中的前王朝,夏、商、周、秦、汉,可这些时代与大唐又有多大的区别呢,只不过是从奴隶制进入到了封建制而已,除此之外呢?他们想象不到千年以后的资本主义的到来。
可是冯元一不同,作为后世穿越而来的未来人,他脑袋里装着华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知道后世社会会发展成什么模样,所以很多时候,面对着大唐的芸芸众生,冯元一真的有一种,我是谪仙临尘,而你们都是凡夫俗子的幻想。
幻想过后,回到了现实的冯元一,又继续着他改造大唐的梦想与执着,这是一个长期的功臣,冯元一觉得在改造大唐的同时,应该要好好享受生活的美好,不然也对不起穿越一场。
冯元一觉得判断一个时代进步与否,最主要的参考标有三个“观念(思想)”“技术”“制度”,而这三者之中,最重要的是“观念”。
“心动行动”,心动了才会有行动!
技术的进步和制度的变化,往往都是伴随着观念的改变而来的,这一点冯元一深有体会,所以他觉得想要改造大唐,那就首先要从改造大唐的观念开始,最重要的就需要从改造大唐的统治者三郎陛下和他的臣子们开始。
这是一个“人治”的时代,老百姓的生活,是随着朝廷的政策,当政者的观念变化而变化,同时又会随着社会风潮的改变而改变,所以改造大唐是需要一个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双重途径进行的。
冯元一深知“农村包围城市”和“从城市到农村”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他一方面通过自己的一些列的动作来创造风潮,引起社会的反响,进而出现跟风,另一方面,他又在不断的影响着三郎陛下和他的臣子们,以及未来的天子与未来的臣子们。
“你说的似乎有些道理!”三郎陛下沉吟了许久,终于缓缓开口。
对于一个帝王来说,任何可能影响到帝国统治的因人和事都将被他视为敌对,朝廷需要的是外无强敌环伺,内有五谷丰登,天下太平国泰民安,这是任何一个帝王所追求的治世。
儒家所倡导的“圣王”,不外乎尧舜禹汤,而他们之所以被称之为“圣王”的关键就是天下大治,眼下的大唐,在三郎陛下的治下又如何不是天下大治呢?
大唐越是繁华,百姓越是安居乐业,三郎陛下就越发的求稳了,他希望自己能够成为尧舜禹汤之后,青史留名的帝王,土豆的出现给了他契机。
因为这种那种契机的存在,大唐稳定了,三郎陛下也就失去了冒险的精神。
冯元一突然发现,似乎是因为自己的出现导致了三郎陛下怠政思想,提前到来了。
历史上的三郎陛下,在执政前期,励精图治,可到了后期,因为天下太平,开始自满,贪图享乐,最终断送了大好河山,使得繁华腰斩,大唐走上了下坡路,最终成为了历史长河中消失的王朝之一。
“这很危险!”冯元一警惕。
对于一个满足现状的帝王来说,要改变他这个思想的办法就是给他找一个目标,一个新的目标。
给三郎陛下寻找目标,这件事,对冯元一来说再简单不过了,最眼前的目标,就是解决边患,突厥和吐蕃,这两个不安分的邻邦,而且是从根本上解决。
这一个方面,三郎陛下已经交给了冯元一与张说,而且似乎进展不错,能够兵不血刃是最好的结果,这也是三郎陛下心中渐渐生出自满的原因之一。
在这之后,冯元一已经为三郎陛下安排好了心的目标,那就是高丽棒子,这个在后世总是喜欢把别人的东西
在人们的印象中,上到帝王统治层,下到普通老百姓,几乎一致认为,商人凭借着时间差、地域差赚取了丰厚的财富,他们并没实际的产出,收入却比那些辛勤劳作的人还要多。
除此之外,在三郎陛下眼中,商贾是不可信的,最起码是有很大一部分商贾是这样的,他们为了利益,可以无视家国,比如将大唐的铁器贩卖到突厥,这对于朝廷来说是绝对无法容忍的。
可是冯元一知道,对于任何问题,都需要辩证的来看,就好比三郎陛下的臣子们,文武百官,有清官也会有贪官,商贾也是一样,有遵纪守法的,也有为了私利违法乱纪的。
可是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因为有好的一面存在,就直接否定他们存在的价值,如果大唐没有了商贾,社会将会倒退到什么阶段?
这一点,是冯元一在宣传商贾之道时,重点提到的一个点,就是要让三郎陛下以及宰相们,认识到他们看到的商贾存在的问题只是一部分,或者说是不全面的,商贾自有商贾存在的道理。
而为了让三郎陛下以及宰相们更能接受自己宣传的思想,冯元一特别把增加产品附加值甚至创新产品的商贾,与那些投机倒把的商贾区别开来,有了对比,三郎陛下就能够清楚的认识到商贾的作用。
人的认识都会存在局限性,就好比我们站在1949年,绝对想不到2019年的今天社会是什么样子,而同样的,作为生活在封建制度下的王朝和人们,又如何能够跳脱于这个时代之外,看到千年以后欧洲的机械革命带来的资本主义是如何的疯狂。
三郎陛下与他的臣子们,能够参考的只有覆灭在历史长河中的前王朝,夏、商、周、秦、汉,可这些时代与大唐又有多大的区别呢,只不过是从奴隶制进入到了封建制而已,除此之外呢?他们想象不到千年以后的资本主义的到来。
可是冯元一不同,作为后世穿越而来的未来人,他脑袋里装着华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知道后世社会会发展成什么模样,所以很多时候,面对着大唐的芸芸众生,冯元一真的有一种,我是谪仙临尘,而你们都是凡夫俗子的幻想。
幻想过后,回到了现实的冯元一,又继续着他改造大唐的梦想与执着,这是一个长期的功臣,冯元一觉得在改造大唐的同时,应该要好好享受生活的美好,不然也对不起穿越一场。
冯元一觉得判断一个时代进步与否,最主要的参考标有三个“观念(思想)”“技术”“制度”,而这三者之中,最重要的是“观念”。
“心动行动”,心动了才会有行动!
技术的进步和制度的变化,往往都是伴随着观念的改变而来的,这一点冯元一深有体会,所以他觉得想要改造大唐,那就首先要从改造大唐的观念开始,最重要的就需要从改造大唐的统治者三郎陛下和他的臣子们开始。
这是一个“人治”的时代,老百姓的生活,是随着朝廷的政策,当政者的观念变化而变化,同时又会随着社会风潮的改变而改变,所以改造大唐是需要一个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双重途径进行的。
冯元一深知“农村包围城市”和“从城市到农村”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他一方面通过自己的一些列的动作来创造风潮,引起社会的反响,进而出现跟风,另一方面,他又在不断的影响着三郎陛下和他的臣子们,以及未来的天子与未来的臣子们。
“你说的似乎有些道理!”三郎陛下沉吟了许久,终于缓缓开口。
对于一个帝王来说,任何可能影响到帝国统治的因人和事都将被他视为敌对,朝廷需要的是外无强敌环伺,内有五谷丰登,天下太平国泰民安,这是任何一个帝王所追求的治世。
儒家所倡导的“圣王”,不外乎尧舜禹汤,而他们之所以被称之为“圣王”的关键就是天下大治,眼下的大唐,在三郎陛下的治下又如何不是天下大治呢?
大唐越是繁华,百姓越是安居乐业,三郎陛下就越发的求稳了,他希望自己能够成为尧舜禹汤之后,青史留名的帝王,土豆的出现给了他契机。
因为这种那种契机的存在,大唐稳定了,三郎陛下也就失去了冒险的精神。
冯元一突然发现,似乎是因为自己的出现导致了三郎陛下怠政思想,提前到来了。
历史上的三郎陛下,在执政前期,励精图治,可到了后期,因为天下太平,开始自满,贪图享乐,最终断送了大好河山,使得繁华腰斩,大唐走上了下坡路,最终成为了历史长河中消失的王朝之一。
“这很危险!”冯元一警惕。
对于一个满足现状的帝王来说,要改变他这个思想的办法就是给他找一个目标,一个新的目标。
给三郎陛下寻找目标,这件事,对冯元一来说再简单不过了,最眼前的目标,就是解决边患,突厥和吐蕃,这两个不安分的邻邦,而且是从根本上解决。
这一个方面,三郎陛下已经交给了冯元一与张说,而且似乎进展不错,能够兵不血刃是最好的结果,这也是三郎陛下心中渐渐生出自满的原因之一。
在这之后,冯元一已经为三郎陛下安排好了心的目标,那就是高丽棒子,这个在后世总是喜欢把别人的东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