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章 张说时代(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八百年,在同一个地方,三郎陛下与汉武帝做着同样的一件事。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三郎陛下吟唱起了汉武帝的《秋风辞》。  

“陛下君临天下,功绩亦是让汉武帝也要望尘莫及了!”张说说道。  

“朕与汉武帝相比…”三郎陛下缓缓说道,他心里清楚,自己与汉武帝相比是渊源不如的,但是同样作为皇帝,在对外战争上,他敬佩汉武帝,但又在其他方面,三郎陛下觉得汉武帝其实是挺失败的。  

“汉武帝,又如何能与陛下相比?!”  

冯元一突然说道,“汉武帝,虽然在对外战争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可也耗空了国力,最终导致了汉由盛转衰!况且若非前有文景二帝的积累,汉武帝哪里来的资本去连年开展对匈奴作战?  

陛下虽然没有像汉武帝那样明着发动对外的战争,但是却用了比战争更有效,更省力的方式,同样取得了对外的胜利,而且假以时日,那些辽阔的草原,最终将会彻底的融入我大唐,不会像汉武帝时,杀光了匈奴,又来了其他的敌人!”  

“元一所言甚是!”  

张说接着说道,“其实,与陛下相比,汉武帝还有一件事没有做到,那就是百姓安居乐业上!陛下文治武功,现如今我大唐河清海晏,百姓仓廪足,再也不会经受灾荒,能让大唐万万百姓吃上饭,这样的功绩,是汉武帝望尘莫及的!”  

听着冯元一与张说的一唱一和,三郎陛下渐渐有些轻飘飘的,他原本就是觉得自己在很多方面做的比汉武帝还有强,特别是能让大唐百姓们都吃饱饭,这件事情上,在他之前的任何帝王都没有做到,只有他做到了,仅此一件就足以高位天地了。  

正如冯元一所言,若汉武帝若非有文景二帝休养生息,积累了大量的财富,汉武帝那里来的钱财去打赢那场战争,至于冠军候,三郎陛下觉得,他治下的大唐同样猛将如云,就是身边的张说领兵出征,也不会是弱者。  

再加上,有冯元一这颗幸运星存在,三郎陛下很有信心,能够创造出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大盛世来!  

祭祀后土祠的事,告于段落,三郎陛下将自己胸中愿望,化作了一篇《后土神祠碑铭》留在了后土祠,随即返回长安。  

随着后土祠祭祀的事情结束,三郎陛下此番出巡东京也终于结束。  

回到了阔别一年的长安,三郎陛下的心终于安定了下来,他觉得只有自己在长安,这天下才会安定,自己才会有足够强大的信心!  

开元十一年二月,长安宣政殿,三郎陛下召开了新年的第一次大朝会!  

过去的一年,天下太平,河清海晏,五谷丰登,文武百官喜气洋洋。  

许多臣子跟着三郎陛下在外巡视了一年的时间,此番朝会见面,自然是热闹非凡。  

宣政殿内外,已经站满了人,他们相互间开心的交流着,天微微亮时,张说出现了,众官员,立即止住了说话,视线投到了他的身上,有抱拳,主动示好的,装作没看到,视线瞥向别处的,也有眼神盯着张说,心中涌现了各种念头的。  

在所有人的注视下,张说越过了文武百官,直接走到了队列的最前方,那个曾经属于张嘉贞的位置。  

张说腰间别着笏板,神色不喜不悲,微微闭上眼睛,假寐中感受着身边投来的各种眼神,张说心里豪迈。  

这个时刻,他等待了十年,十年前他从这里黯然离开,今日他不但回来了,而且还更进一步,成为了真正的百官之首。  

当新的一天的阳关照射在大明宫之上,三郎陛下终于穿着一身冕服缓缓而来,群臣高呼声音从殿内传到殿外,又从殿外传到殿内,在群臣的高唱的祝词中,三郎陛下仿佛看到了未来,大唐在他的治下成为了真正的天朝上国!  

“众卿家平身!”三郎陛下声音充满着威严。  

大朝会上,正式宣布了张说为中书令,而曾经的中书令张嘉贞则是被免去了一切职务,直接贬为幽州刺史!  

随着开元十一年二月的第一次大朝会的结束,正是宣告着张说时代的到来。  

铁打的朝堂,流水的宰相,作为开元朝的宰相班子,从姚崇开始,到宋璟,再到张嘉贞,现在终于轮到了张说到来。  

姚崇宋璟,将开元朝推向了盛世,张嘉贞在位时,并没有多少突出的政绩,现在轮到了张说,他又将协助三郎陛下,将大唐带向何方呢?  

不过似乎这一切,并不需要过多的担心,因为现在的张说,已经不再是历史上那个张说了,因为出现了一个变数,就是冯元一,他为张说灌输了许多的思想,让张说的眼光得以跳脱这个时代的限制,看到了星辰大海。  

张说走马上任,三郎陛下给张说安排的第一份差事,是个文事——丽正书院。  

三郎陛下设立丽正书院,招纳秘书监徐坚、太常博士贺知章、监察御史赵冬曦等文学之士,让他们著书立说、讲论文史,并任命张说为修书使,主持其事。  

其实,这件事,三郎陛下也是酝酿已久,一方面三郎陛下本来就是一位富有情怀的诗人,另一方面他也是受到了冯元一的影响。  

冯元一在前些年就一直在做一件事,那就是搜集天底下那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