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1/3)
开元十年九月十二日,清晨。
当东方天际泛起鱼肚白时,预示着新的一天到来了。
长安城还是那个长安城,似乎昨夜的叛乱根本就没发生一样,道路上清洁如新,尸体、血迹以及战斗过的痕迹早已被清除的干净。
昨夜的长安城是动荡与不安的,对于长安城的百姓来说,昨夜是极其难忘的一夜,他们从来没有想过战乱竟然距离自己如此近。
虽然隔着坊市墙壁,隔着房门与窗户,长安城的百姓们心惊胆战,一直到听到了金吾卫镇压了叛乱之时,他们才逐渐的放心了下来。
谁都没敢去开门了解门外的情形。
直到天亮!
这一夜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
失去了王志愔的踪迹,叛军最终不战自溃,没有了这面旗帜,就意味着叛乱已经无法进行下去,于是在天亮时分,叛军终于起了内乱,金吾卫趁虚而入,一举荡平了叛乱。
叛乱最终被镇压,权楚璧被俘,李齐损战死,数百人的叛乱军,死伤不下百人。
命运改变的除了叛乱的权楚璧李齐损等之外,还有西京留守刑部尚书王志愔。
作为梦想着有朝一日入主宰相班子的王志愔,在面对叛乱的时候选择了逃跑,经过了污水,又经过了水井,过度惊吓之下,王志愔直接病倒了。
喝了污秽的河水,又泡了冰凉的井水,可怜的王志愔,在惊吓与后悔中,就这么睡了下去,再也没有醒过来。
叛乱被镇压之后,权楚璧的首级被传至东都洛阳,如何处置被镇压的叛军,长安留守官员意见不一,有的主张严惩不贷,凡是参与了叛乱之人理应全部斩杀。也有人认为,虽然他们参与了叛乱,但许多营众只是被裹挟,并非真心叛乱,对于这些人应当区别对待。
最终,处理的结果没有达成一致,只能是上报洛阳,等待着三郎陛下的批示。
当长安叛乱的消息传到东都洛阳,传到三郎陛下耳中的时候,三郎陛下龙颜大怒,他无论如何也没想到在自己的治下竟然会有叛乱,而且叛乱之人竟然是功勋之后,并且就发生在长安。
盛怒之下,三郎陛下作出了批示,严惩不贷,同时遣河南尹王怡回长安,宣慰官民,并审问此案。
王怡得了三郎陛下严惩不贷批示后,一到长安不但把参与了叛乱之人关进了天牢,同时还把相关人员的家人也都抓了起来,要严惩。
只是当这项命令执行之下,到了最后,受牵连之人太多,王怡也有些犯难了,不敢轻易下杀手,于是再度请示三郎陛下。
当王怡的请示奏章送到三郎陛下的案前的时候,已经是叛乱发生的数天后,这个时候的三郎陛下早已没有了当日时的愤怒,冷静下来后的三郎陛下,觉得此事不宜牵连甚广,但此前严惩不贷的圣旨一下下了,这回再收回来,怕是有些有失龙颜。
最终还是宋璟站了出来,对于王怡处理叛乱的行为有异议,于是乎三郎陛下顺水推舟,直接任命了宋璟为新任的西京留守,即可走马上任。
作为新任西京留守,前宰相宋璟,回到长安后,第一时间详细的调查了叛乱的前因后果,最终他也意识到此番叛乱,许多营众更多的是被裹挟与蒙骗了的,于是做出了处理为首要犯,其余从轻处罚的判罚。
这样处理结果的奏章送到了三郎陛下手中时,三郎陛下直接朱笔批复了一个可字。
就这样,大唐开元十年的叛乱,就这样荒唐的开始,草草的结束了。
这样的一起叛乱,在大唐近三百年的历史上,几乎没有留下什么印记,但是他却像是一只煽动了翅膀的蝴蝶,渐渐的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也改变了大唐的命运。
权楚璧等人的叛乱,让这两年有些沉浸在圣王美梦中的三郎陛下警醒了起来,让他意识到了,他治下的大唐并非如他看到的那样,一片祥和,其中还隐藏着许多的危机。
在叛乱发生后,三郎陛下再也无法安然的待在洛阳,两个月后,三郎陛下准备打道回府,返回长安。
只不过,作为皇帝,出一次门不容易,这次回去,他就不打算走直线了,而是选择了一条折线,从洛阳向北先去并州视察一番,然后再从并州返回长安。
之所以去并州视察一番,这当中就有张说的建议,作为曾经的天兵军大使,张说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就驻守在此,对于并州一带的情况很是了解,在三郎陛下决定走一遭并州之后,张说就继续提出了他的建议。
“汾阴丘陵上有汉朝建立的后土祠,长久以来已经没有帝皇去祭祀了,臣以为陛下应当趁着巡幸至此,将后土祠修葺一番,然后举行祭祀,为天下百姓祈求五谷丰登!”张说建议道。
“卿之言,不无道理,准了!”三郎陛下闻言,想了想,觉得这主意似乎不错,于是点头应下了。
皇天后土,一个管着天,一个管着地,作为这个时代,对三郎陛下来说,祭祀后土祠这应该是一件非常重要,且有意义的事。
当三郎陛下答应折上走一道并州,并且去祭祀后土祠时,张说的嘴角不可察觉的勾起了一丝弧度,为了这一天,他等了一年。
此番跟随三郎陛下出行,他心中装着两个目计划,他要一箭双雕。
皇帝出行,这是一个大阵仗,虽然三郎陛下有意轻车从简,但阵仗依然很大,队伍行进缓慢,走到滁州时,已经是开
当东方天际泛起鱼肚白时,预示着新的一天到来了。
长安城还是那个长安城,似乎昨夜的叛乱根本就没发生一样,道路上清洁如新,尸体、血迹以及战斗过的痕迹早已被清除的干净。
昨夜的长安城是动荡与不安的,对于长安城的百姓来说,昨夜是极其难忘的一夜,他们从来没有想过战乱竟然距离自己如此近。
虽然隔着坊市墙壁,隔着房门与窗户,长安城的百姓们心惊胆战,一直到听到了金吾卫镇压了叛乱之时,他们才逐渐的放心了下来。
谁都没敢去开门了解门外的情形。
直到天亮!
这一夜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
失去了王志愔的踪迹,叛军最终不战自溃,没有了这面旗帜,就意味着叛乱已经无法进行下去,于是在天亮时分,叛军终于起了内乱,金吾卫趁虚而入,一举荡平了叛乱。
叛乱最终被镇压,权楚璧被俘,李齐损战死,数百人的叛乱军,死伤不下百人。
命运改变的除了叛乱的权楚璧李齐损等之外,还有西京留守刑部尚书王志愔。
作为梦想着有朝一日入主宰相班子的王志愔,在面对叛乱的时候选择了逃跑,经过了污水,又经过了水井,过度惊吓之下,王志愔直接病倒了。
喝了污秽的河水,又泡了冰凉的井水,可怜的王志愔,在惊吓与后悔中,就这么睡了下去,再也没有醒过来。
叛乱被镇压之后,权楚璧的首级被传至东都洛阳,如何处置被镇压的叛军,长安留守官员意见不一,有的主张严惩不贷,凡是参与了叛乱之人理应全部斩杀。也有人认为,虽然他们参与了叛乱,但许多营众只是被裹挟,并非真心叛乱,对于这些人应当区别对待。
最终,处理的结果没有达成一致,只能是上报洛阳,等待着三郎陛下的批示。
当长安叛乱的消息传到东都洛阳,传到三郎陛下耳中的时候,三郎陛下龙颜大怒,他无论如何也没想到在自己的治下竟然会有叛乱,而且叛乱之人竟然是功勋之后,并且就发生在长安。
盛怒之下,三郎陛下作出了批示,严惩不贷,同时遣河南尹王怡回长安,宣慰官民,并审问此案。
王怡得了三郎陛下严惩不贷批示后,一到长安不但把参与了叛乱之人关进了天牢,同时还把相关人员的家人也都抓了起来,要严惩。
只是当这项命令执行之下,到了最后,受牵连之人太多,王怡也有些犯难了,不敢轻易下杀手,于是再度请示三郎陛下。
当王怡的请示奏章送到三郎陛下的案前的时候,已经是叛乱发生的数天后,这个时候的三郎陛下早已没有了当日时的愤怒,冷静下来后的三郎陛下,觉得此事不宜牵连甚广,但此前严惩不贷的圣旨一下下了,这回再收回来,怕是有些有失龙颜。
最终还是宋璟站了出来,对于王怡处理叛乱的行为有异议,于是乎三郎陛下顺水推舟,直接任命了宋璟为新任的西京留守,即可走马上任。
作为新任西京留守,前宰相宋璟,回到长安后,第一时间详细的调查了叛乱的前因后果,最终他也意识到此番叛乱,许多营众更多的是被裹挟与蒙骗了的,于是做出了处理为首要犯,其余从轻处罚的判罚。
这样处理结果的奏章送到了三郎陛下手中时,三郎陛下直接朱笔批复了一个可字。
就这样,大唐开元十年的叛乱,就这样荒唐的开始,草草的结束了。
这样的一起叛乱,在大唐近三百年的历史上,几乎没有留下什么印记,但是他却像是一只煽动了翅膀的蝴蝶,渐渐的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也改变了大唐的命运。
权楚璧等人的叛乱,让这两年有些沉浸在圣王美梦中的三郎陛下警醒了起来,让他意识到了,他治下的大唐并非如他看到的那样,一片祥和,其中还隐藏着许多的危机。
在叛乱发生后,三郎陛下再也无法安然的待在洛阳,两个月后,三郎陛下准备打道回府,返回长安。
只不过,作为皇帝,出一次门不容易,这次回去,他就不打算走直线了,而是选择了一条折线,从洛阳向北先去并州视察一番,然后再从并州返回长安。
之所以去并州视察一番,这当中就有张说的建议,作为曾经的天兵军大使,张说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就驻守在此,对于并州一带的情况很是了解,在三郎陛下决定走一遭并州之后,张说就继续提出了他的建议。
“汾阴丘陵上有汉朝建立的后土祠,长久以来已经没有帝皇去祭祀了,臣以为陛下应当趁着巡幸至此,将后土祠修葺一番,然后举行祭祀,为天下百姓祈求五谷丰登!”张说建议道。
“卿之言,不无道理,准了!”三郎陛下闻言,想了想,觉得这主意似乎不错,于是点头应下了。
皇天后土,一个管着天,一个管着地,作为这个时代,对三郎陛下来说,祭祀后土祠这应该是一件非常重要,且有意义的事。
当三郎陛下答应折上走一道并州,并且去祭祀后土祠时,张说的嘴角不可察觉的勾起了一丝弧度,为了这一天,他等了一年。
此番跟随三郎陛下出行,他心中装着两个目计划,他要一箭双雕。
皇帝出行,这是一个大阵仗,虽然三郎陛下有意轻车从简,但阵仗依然很大,队伍行进缓慢,走到滁州时,已经是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