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 募兵制,女子工坊(2/3)
得身后总是有一个拼命在往前挤,要拉自己下马好取而代之的张说,张嘉贞心里是越发的不安了,所以很多时候,只要是张说提出的建议,张嘉贞就本能的会反对。
大唐兵制延续的隋制,府兵制的特点就是寓兵于农,兵农合一。
府兵平时为耕种土地的农民,农隙训练,战时从军打仗。府兵除了自己筹备武器马匹之外,自成丁从军,六十始才能免于徭役,其家又不免杂徭,以致贫弱、逃亡。
张说回到政事堂,就进了里屋,咬着笔杆,开始思索募兵之事宜。
不久之后,有关募兵制的奏章就到了三郎陛下的案头,三郎陛下仔细研读之后,用朱笔画下了一个准字,三郎陛下批准之后,此事就需要经过中书省,作为中书令的张嘉贞捏着张说的奏折看了许久,甚至自己都没有发现,他竟然被张说的观点震慑住了,或者说是说服了。
张说以天兵军大史的身份回到朝堂之后,一连作出的几件事,都是与军队有关,从这个上面来看张说这几年的军旅生涯是没有白待的,连张嘉贞自己都这么认为,更别说三郎陛下了。
其实,说起来也是一种巧合或者是缘分,张说能够再次返回朝堂,凭借的正是他在天兵军大史任上作出的成绩,而这天兵军其实正是有张嘉贞提议建立的,并且张嘉贞正是天兵军第一任大史。
张嘉贞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就是自己一手建立的天兵军,却成为了张说飞跃的跳板,若是曾经他能看到现如今的结果的话,不知道他还会不会提议,组建天兵军。
张说的这些年虽然身处军旅,但是心中却时刻想着回到朝堂,那个应该属于他施展的地方,所以为了实现这个愿望,张说没有一天放松过,作为一个从来没有过领军经验的文官,张说这几年一步一步逐渐成长为文武全才的将领,凭借的就是扎实苦干的精神。
眼下这些付出,终于有了回报,三郎陛下连番同意了他的建议,正验证了张说的实力。
有道是新官上任三把火,张说的这三把火,可是烧的中书令张嘉贞没了脾气,作为领过军的张嘉贞,自然能够从张说的奏折里看到实际的问题,但是自己却从来不曾提过,或者说注意过。
三天后,大唐第一次的募兵之举,以皇榜布告的方式张榜了出来。
京兆、蒲、同、岐、华等州府兵和白丁,每年宿卫两个月,免除出征、镇守负担,称长从宿卫,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彍骑卫队!
布告一出,响着云集,短短的不足十天的时间里,应征而来的壮士达到了十三万之多,当三郎陛下看到这个数据时,整个人不知该做如何感想,不过总算是解决了十六卫兵员缺位的情况。
自此之始,存在了数百年的府兵制,就这样开始土崩瓦解,最终被募兵制取代。
其实这个时候说土崩瓦解已经是有些不合时宜了,毕竟真正导致府兵制土崩瓦解的根本其实还是封建社会永远也无法解决的问题,那就是土地兼并,而府兵制是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上的,均田制的破坏,直接导致的就是府兵制的瓦解。
当募兵制的消息传到冯元一耳朵里的时候,冯元一愣了很久,他突然有些搞不明白了,这本该是历史上出现在开元十年的事情,为何体提前到了开元九年,莫非是自己的出现,加速了事情的进程。
若真是如此,是不是说,历史其实已经在出现了改变,或者说是已经出现了偏移,慢慢的他似乎会出现更多的在冯元一认知之外的事情。
“难道真的是因为我的到来,而引起的这个变化!”冯元一心里有些没底了,若真是这样,那大唐的历史将走向何方。
不管冯元一心里如何的想法,处在此事中央的张说,已经彻底的忙碌了起来,募集的兵卒需要校验,并非是报了名的就直接录取,还是需要检验一番的。
这是一项巨大的工程,作为兵部尚书的张说,几乎是调动了他能调动的一切力量,最终在一个月后,终于把十三万的军队交到了十六卫各个卫的手中。
随着十三万精兵的加入,中央军十六卫实力陡然间暴增了不少,三郎陛下终于是可以睡个安稳觉而来,毕竟那边军种出裁撤的二十万兵卒早已返乡务农去了。
那些兵卒在得知陛下赦免了他们的徭役,直接可以回家时,一个个都激动的哭了,对着长安的方向,齐齐跪拜,心中默念陛下圣明!
与此同时,远在朔方的老吴成绩也不断的传来,北地已经有越来越多的部族开始主动联系到老吴,表达了愿意合作的意愿。
老吴以长安作为大后方,不断的倒腾着京城里面的好物件到朔方,进而与各部族接洽,这一点三郎陛下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当然因为他知道这是在为他办事。
除了明面上的成果之外,私底下冯元一的那个羊毛纺线的技术已经取得了成果,朔方那边源源不断的有羊毛线运到冯家庄,冯元一则是马不停蹄的生产者羊毛布。
这一点就是张说也并不是很清楚,更别说三郎陛下了,不过这并不影响大伙儿趁机赚钱。
现在还处在夏季,暑气未消,自然羊毛制品不可能有市场的,但是等天气渐冷,冯元一再趁势把羊毛制品推向市场,可以想象一定会有弄错的效果。
关于羊毛线织布之事,冯元一破天荒的在冯家庄办起了新式工厂,工人们几乎是清一
大唐兵制延续的隋制,府兵制的特点就是寓兵于农,兵农合一。
府兵平时为耕种土地的农民,农隙训练,战时从军打仗。府兵除了自己筹备武器马匹之外,自成丁从军,六十始才能免于徭役,其家又不免杂徭,以致贫弱、逃亡。
张说回到政事堂,就进了里屋,咬着笔杆,开始思索募兵之事宜。
不久之后,有关募兵制的奏章就到了三郎陛下的案头,三郎陛下仔细研读之后,用朱笔画下了一个准字,三郎陛下批准之后,此事就需要经过中书省,作为中书令的张嘉贞捏着张说的奏折看了许久,甚至自己都没有发现,他竟然被张说的观点震慑住了,或者说是说服了。
张说以天兵军大史的身份回到朝堂之后,一连作出的几件事,都是与军队有关,从这个上面来看张说这几年的军旅生涯是没有白待的,连张嘉贞自己都这么认为,更别说三郎陛下了。
其实,说起来也是一种巧合或者是缘分,张说能够再次返回朝堂,凭借的正是他在天兵军大史任上作出的成绩,而这天兵军其实正是有张嘉贞提议建立的,并且张嘉贞正是天兵军第一任大史。
张嘉贞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就是自己一手建立的天兵军,却成为了张说飞跃的跳板,若是曾经他能看到现如今的结果的话,不知道他还会不会提议,组建天兵军。
张说的这些年虽然身处军旅,但是心中却时刻想着回到朝堂,那个应该属于他施展的地方,所以为了实现这个愿望,张说没有一天放松过,作为一个从来没有过领军经验的文官,张说这几年一步一步逐渐成长为文武全才的将领,凭借的就是扎实苦干的精神。
眼下这些付出,终于有了回报,三郎陛下连番同意了他的建议,正验证了张说的实力。
有道是新官上任三把火,张说的这三把火,可是烧的中书令张嘉贞没了脾气,作为领过军的张嘉贞,自然能够从张说的奏折里看到实际的问题,但是自己却从来不曾提过,或者说注意过。
三天后,大唐第一次的募兵之举,以皇榜布告的方式张榜了出来。
京兆、蒲、同、岐、华等州府兵和白丁,每年宿卫两个月,免除出征、镇守负担,称长从宿卫,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彍骑卫队!
布告一出,响着云集,短短的不足十天的时间里,应征而来的壮士达到了十三万之多,当三郎陛下看到这个数据时,整个人不知该做如何感想,不过总算是解决了十六卫兵员缺位的情况。
自此之始,存在了数百年的府兵制,就这样开始土崩瓦解,最终被募兵制取代。
其实这个时候说土崩瓦解已经是有些不合时宜了,毕竟真正导致府兵制土崩瓦解的根本其实还是封建社会永远也无法解决的问题,那就是土地兼并,而府兵制是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上的,均田制的破坏,直接导致的就是府兵制的瓦解。
当募兵制的消息传到冯元一耳朵里的时候,冯元一愣了很久,他突然有些搞不明白了,这本该是历史上出现在开元十年的事情,为何体提前到了开元九年,莫非是自己的出现,加速了事情的进程。
若真是如此,是不是说,历史其实已经在出现了改变,或者说是已经出现了偏移,慢慢的他似乎会出现更多的在冯元一认知之外的事情。
“难道真的是因为我的到来,而引起的这个变化!”冯元一心里有些没底了,若真是这样,那大唐的历史将走向何方。
不管冯元一心里如何的想法,处在此事中央的张说,已经彻底的忙碌了起来,募集的兵卒需要校验,并非是报了名的就直接录取,还是需要检验一番的。
这是一项巨大的工程,作为兵部尚书的张说,几乎是调动了他能调动的一切力量,最终在一个月后,终于把十三万的军队交到了十六卫各个卫的手中。
随着十三万精兵的加入,中央军十六卫实力陡然间暴增了不少,三郎陛下终于是可以睡个安稳觉而来,毕竟那边军种出裁撤的二十万兵卒早已返乡务农去了。
那些兵卒在得知陛下赦免了他们的徭役,直接可以回家时,一个个都激动的哭了,对着长安的方向,齐齐跪拜,心中默念陛下圣明!
与此同时,远在朔方的老吴成绩也不断的传来,北地已经有越来越多的部族开始主动联系到老吴,表达了愿意合作的意愿。
老吴以长安作为大后方,不断的倒腾着京城里面的好物件到朔方,进而与各部族接洽,这一点三郎陛下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当然因为他知道这是在为他办事。
除了明面上的成果之外,私底下冯元一的那个羊毛纺线的技术已经取得了成果,朔方那边源源不断的有羊毛线运到冯家庄,冯元一则是马不停蹄的生产者羊毛布。
这一点就是张说也并不是很清楚,更别说三郎陛下了,不过这并不影响大伙儿趁机赚钱。
现在还处在夏季,暑气未消,自然羊毛制品不可能有市场的,但是等天气渐冷,冯元一再趁势把羊毛制品推向市场,可以想象一定会有弄错的效果。
关于羊毛线织布之事,冯元一破天荒的在冯家庄办起了新式工厂,工人们几乎是清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