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章 张说奏对(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臣天兵军大史张说参见陛下!”  

这一刻,朝堂的焦点在张说。  

八年前,为了给姚崇让路,张说黯然离开了长安,前途一片渺茫,那时他只是一个成就姚崇时代的一个垫脚石;八年后,张说携功勋归来,姚崇宋璟已经成为了历史,放眼朝堂再无匹敌之人。  

无数道目光从张说迈进大殿的那一刻起,就齐齐的看向了他,看向了这个近段时日以来,在三郎陛下口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名字。  

张说,以文官的身份外放,回来时却是穿着一身戎装,这对于那些近八年才进入朝堂的臣子们来说,没有任何感觉,但对于那些曾经见证了姚崇崛起张说黯然的老人来说,却都是眼前一亮。  

特别是三郎陛下,文官模样的张说他非常熟悉,但是眼前这般一身戎装的张说,他却是第一次见到。  

随着张说的出现,整个大殿原本有些沉闷的气氛,陡然为之一变。  

“免了!”三郎陛下大声说道,显然是心情不错。  

其实,为了此番回京述职,张说可以说做了精心的准备,他算准了三郎陛下见惯了朝堂文武百官的样子,所以别出心裁的以文官的身份却是穿着戎装觐见。  

果不其然,看管了文官官服的三郎陛下,顿时眼前一亮,他没想到张说船上戎装竟然别有一番风度,心中大喜,对于张说的好感变的更高了。  

张嘉贞作为现任宰相班子的一把手,在看到张说的瞬间就明白张说归来,对他来说意味着什么。  

权利这个东西,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是会上瘾的,张嘉贞也不例外。三郎陛下把他从地方提到了中央,最终坐上了中书令的位置上,几乎就等于是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至高之位了。  

八年前张说黯然离开京城,流放一般下到地方的时候,他还没有进入三郎陛下的视野,而如今自己作为宰相班子的老大,那个曾经的宰相班子成员的张说,竟然被陛下召回来了,而且看陛下的反应,似乎是要重用的样子。  

不过历史总是会存在那么多的巧合,张嘉贞张说两人看似没有交集,但是在一个地位或者说一个位置上,却是有了交集,那就是天兵军。  

开元五年,突厥九姓内附唐朝,散居在太原以北地区。张嘉贞便上表朝廷,请求驻扎重兵,加以震慑。三郎陛下于是在并州设置天兵军,并且任命张嘉贞为天兵军大使。  

张嘉贞就这样成为了天兵军的第一任大史,而张嘉贞也正是在天兵军大史的位置上,一举被三郎陛下提到了宰相班子,最终成为了宰相班子的老大。  

历史是多么的相似,张说之所以能够归来,除去其他各种原因之外,最重要的还是他在天兵军大史任上,作出了难以磨灭的功勋。  

第一次快速有效的解决了王晙“鸿门宴”引起的连锁反应,稳定了降胡;第二次同样是在王晙辖区,协助解决了康待宾的叛乱,并且同样是及时有效的解决了降胡叛胡问题,并且这两次的做法是得到了三郎陛下的高度认可。  

张说详细的汇报了康待宾叛乱之后,朔方降胡的现状,并且阐述了他关于降胡的态度。  

三郎陛下兴致很高,前面听着各部工作汇报的时候,几乎是要睡着了的,现在面对张说的述职,却是精神十足,听的是津津有味,听到兴起时还会笑出声来,听到叛逆的情况则是愤怒不已。  

三郎陛下的这一切反应,似乎是刻意没有隐藏掩饰,几乎在场的所有臣子都能够感知的一清二楚,张嘉贞时而看向三郎陛下,又时而盯着张说,心中不知在想些什么,但是视线却是始终没有离开。  

三郎陛下的兴致很高,亦或者是想从张说嘴里打听到北方降胡,以及突厥的真实情况。因为冯元一说的那个对部族首领酋长用腐化,对于部族族人则用养羊卖羊的方式锁牢的建议,三郎陛下一直记在心中,甚至是最迫切的想要得到真实情况的。  

朝会散去之后,三郎陛下将张说留了下来,张嘉贞原本以为三郎陛下会把他也留下,毕竟他是中书令,宰相班子的老大,可实际情况是三郎陛下根本就没有那个打算。  

留下了一个眼神之后,张嘉贞离开了宣政殿,直奔中书令办公场所政事堂而去,去了政事堂,他哪里也没有去,什么事也没有做,似乎就在等待着三郎陛下单独召见张说的目的。  

宣政殿偏殿,在廷英殿三郎陛下坐在案几之后,张说被赐予了锦墩,这种待遇可不多见,即便是张嘉贞与源乾曜,都少有这般待遇,可张说却得到了。  

“张卿,北方降胡与突厥的…”三郎陛下直接说话了。  

张说在天兵军大史的位置上,做了不短的岁月,对于北方突厥与降胡,有着绝对的发言权,所以三郎陛下问张说算是问对人了。  

“陛下,突厥人的日子过的清苦,与大唐是根本就没法比,活下去,几乎是每一位部族成员的最大渴望,夏秋季节还好,牛羊成群,可一旦到了冬季,那将对他们而言绝对是巨大的考验…”  

张说以文官的身份统军,早些年的时候,还有这文人思维,但是到了后面,见的死人多了,甚至亲自杀的人多了,也就渐渐的冷酷了下来,看待问题在文官基础上,多了武人的思维。  

“遇到了灾年的时候,突厥人要么就是等死,要么就会积极的对外开战,通过抢夺的方式补充自己!大唐强大了,他们不敢轻易挑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