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该办正事了(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安郁摸了摸脑袋,“我好歹也花了那么心思,将军说这等丧气话作甚,多牢者折寿,将军少想些有的没的。”  

“你小子倒是比我看的开。”  

虽然这次的战争对于征高丽在名声上是稍微逊色了一点,但是这不代表这次战争是轻松的。  

虽然在历史上没有提及这一点,但是安郁自己分析李世民是堵上了大唐五年的气运。  

世家对于谁当皇帝无所谓,这些世家从汉代就开始根深蒂固,所以对于大唐的归属感为零,所以一切只能依靠李二自己。  

粮草不足,还有吐蕃在觊觎,这场战如果拖的时间长了,很容易把大唐自己给拖死。  

但是东突厥的外有大雪让起势力大伤,内有叔侄不和,这等时机实在难得,错过了只怕再也等不到了。  

安郁曾经听说过,李二有一个特质,他如果要做一件事,能达到一半的成功率,他就会毫无犹豫。  

这种魄力,历史上的皇帝少有。  

虽然李二有土匪的性子,但是不得说的确是一位明君。  

....  

第二天,安郁早早的就起来了,不为其他的,这次的秋收,李世民也要参加。  

李二和众位大臣一人拿着一把镰刀,站在了田埂之上,第一批的水稻在半个月之前就开始放水,经过这段时间,稻田的的地面已经变得干燥。  

李二弯下腰率先割下一把。  

其他大臣依次割下一把,放在了小吏手上的盘子。  

李二掂量着手里的这一把稻谷,李二不是那种不食肉糜的皇帝,总有那么几年他是下田尝试着割上一些的。  

但是从来没有那么一把是这么沉甸甸的,稻米能压弯了稻草,这种景象他何曾见过!  

作为皇帝,他从来没奢求过水稻能这么颗颗饱满,他只求每年风调雨顺,虽然说君授命于天,但是作为皇帝,他知道这些话不过是幌子罢了,他没办法控制天意。  

但是他没想过,粮食问题居然就被这么轻易的解决了。  

李二在等待,等在这一亩地被割完。  

一个时辰过去,士兵将稻草收割完,放在了秤上。旁边记录的文吏赶紧上前记录。  

那文吏猛然间擦了擦眼睛,不可置信的说道!”三石半!“  

安郁算了算,三石半,三石是四十八斤,半石是八斤,那就是五十六斤,脱了壳大概是四十斤左右!  

啧啧,果然还是比不上后世的超级大米!  

安郁一脸嫌弃。  

但是李二和一群大臣都乐翻天了,尤其是戴胄看到这一带没脱壳的大米简直就像看到了亲儿子,激动的老泪横流。  

李二喜笑颜开,“往日水稻若是一亩地能产一石便是上天保佑,没想到啊!这灵水种植水稻的方法居然可让粮食提高数倍!”  

有人赶紧上来拍着马屁,“那都是陛下的功劳,若是陛下没将大军屯在灵水村哪有这般好的收成!”  

谁都喜欢被怕马屁,李二当然不例外。  

李二欢喜之余侧目看了看安郁,没想到那家伙看着半麻袋的稻米居然翻了个白眼。  

李二喜悦的心情被破坏殆尽,脸上的笑容收了起来,“安郁!”  

安郁赶紧回道,“是!”  

李二淡淡的说道,“朕观你,似乎并不满意这次的丰收啊!”  

大家都乐了,就你没乐,那你就是异端了。  

安郁赶紧回想了自己的刚刚的表情,他是现代人,一亩地产四十斤的大米对他来说确实没什么可了的,但是他忘记了,这样的成绩已经远超了现在大唐一亩地的产量啊!  

安郁是个实诚人说道,“陛下,一亩地量产三石大米有何庆祝的,某听闻之,外海有一种粮食,用心种植之后,每亩二十石。”  

....  

寂静....  

戴胄正感动着,猛然间听到这样一句话,一个健步冲了上来,眼里全是认真,“你说的可是真的!”  

有人嗤笑的声音传了出来,“戴大人是想粮食想疯了不成,怎么会有这样的东西,安老板不过是个小孩子,戴大人连这样的话都信吗?”  

安郁对着戴胄说道,“戴大人,我何曾说过大话,我的话那一条没有实现过?”  

戴胄正想列举,但是猛然间他突然发现,似乎安郁说过的话没有一条是食言过的。  

只是安郁平时说过的话太过匪夷所思,哪怕是实现了,所有人的印象都停在了安郁吹牛喜欢打赌还喜欢坑人银子的毛病上,但是确实,每说的一条他都做到了。  

但是今天说的不一样啊!  

能量产二十石的粮食!  

那是何等可怕!  

如果有这样的粮食,每家每户只要中上十几亩的地,从此再无饥荒!  

但是有些大臣却意识到,如果出现这样的东西,只怕自己世家的地位!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集在安郁的身上!  

安郁看着李二,但是李二不愧是做皇帝的人,安郁就这么看着,硬是没从那双眼睛里看到质疑还有震惊!  

这么一愣神的功夫,李二笑了起来,看着诸位大臣说道,“今日是个好日子,这小子就爱说笑话!”  

安郁低下了头,但是并不沮丧,李二这是在为他说话,自己要识相一些,不要搞什么幺蛾子。  

李二又转过身说道,“量产二十亩的粮食没有,朕倒是知道你灵水村有一个日产万钧的神物,如此可否拿出来给众卿家看一看啊!”  

李二这是当起间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