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五毒神君(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周诚在云台观深处夜以继日的修炼着,而天下间的大势,也顺着它的潮流滚滚向前。  

北方石勒建立了以羯人为根基的政权,如今已经换作了他的侄子石虎为帝,而石虎这个皇帝的位子,也是从石勒的儿子手中武力夺取而来。  

石虎其人比石勒更为残暴,他一掌权后,便推行着严苛暴政,使得北方大地更加民不聊生,甚至连后赵的朝臣都大有朝不保夕,惶惶不可终日的感觉。  

而北方如此乱局之下,偏安南方的东晋政权,也迎来了他的第一次内斗。  

王敦拥兵自重,日益骄横,终于打起了代晋自立的打算,司马睿尚在位之时,他便以清君侧诛奸佞的名义起兵,明目张胆的进攻建康。  

如今的建邺在司马睿登基称帝后,已经改名为建康了。  

这一次王敦起兵大败了司马睿的军队,不过这时候王敦发现,东晋这些朝臣与大氏族态度都还摇摆不定,他觉得篡位时机尚不成熟,倒还没有废除司马睿。  

而后王敦连司马睿的面都没见,便又领着大军返回了武昌。  

不过此次王敦自领了丞相、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江州牧等官职,将朝堂权利尽归自己,彻底将司马睿架空,而他则在武昌遥控朝堂。  

很快司马睿便在忧愤中死去,他的儿子司马绍继位为新皇。  

司马绍新登皇位,王敦觉得自己的时机已经来了,便又一次打起了清君侧的名号,这一次他也是下了决心要篡位。  

不过王敦再一次叛乱,琅琊王氏却有大半都没有与他站在一条战线。  

琅琊王氏的另一位领袖王导,甚至带领着族人在皇宫前请罪,而新皇司马绍不仅没有降罪身在建康的王氏族人,甚至依然重用王导等王氏子弟。  

在这天下纷乱之时,有那么一个地方,也正在默默的发生着变化,那是一片被称作苗疆的土地。  

只是苗疆远离中土,两地间少有交流往来,苗疆的变化直到数十年后,才渐渐的被中土所了解。  

原本这些以部落形式存在的苗人,他们祖祖辈辈都各自信仰着蝎、蟾、蛇、蜈、蛛这五种图腾。  

这五种灵虫,正是苗疆毒性最强,数量也最多的五种毒虫。  

可不知从何时起,原本纷乱的苗人部落,竟然开始出现了统一的局面,而让这些零散的苗人部落统一,也正是与这五种灵虫有关。  

一个名为五仙教的组织悄然出现在苗疆,原本各自信仰不同图腾的部落,突然开始统一信仰圣蝎、玉蟾、灵蛇、风蜈、天蛛。  

而每一个苗人部落,都成了这个神秘的五仙教分支,甚至每一个苗人,都成为了五仙教教徒。  

没人见过这个神秘教派的创始人,这些苗人教徒也只是知道,他们的教主是一个被尊称为神君的仙人,但是却从来没有人见过这个神君的样子。  

不过在神君之下,还有一位被称作圣女的少女,就是这位圣女,在明面上掌控着五仙教,并统治着整个苗疆大地。  

同时这五种灵虫,正是五仙教修炼的根本,五仙教弟子就是靠着控制和祭炼这五种灵虫,而后达到人与灵虫合一,从而获得超凡的力量。  

苗疆一统,渐渐的也有一些苗人因各种原因,出没于成国和东晋,因为这些人身上几乎都带着五种灵虫,他们在与人争斗时,也是放出五种灵虫作战。  

在苗人眼中这些是灵虫,但是在其他人眼中,这就是五种奇毒无比的毒虫,五仙教之名没有被人记住,反倒是代表着阴毒邪恶的苗疆五毒教之名,慢慢被传开。  

而在世人眼中,这五毒教就是一个邪教,以讹传讹之下,什么以蛊虫控制活人,掘坟墓炼制尸人,这样的传闻也是越来越多,最后反倒成了世人印象中五毒教的形象。  

而五仙教的创始神君,则被称作了五毒神君。  

苗疆腹地,有一片奇特的地方。  

这里从高空看下去,就好像一尊倒塌的巨鼎,这个地方就是苗疆的圣地,五仙教的总坛所在,也是他们的圣女修炼之地。  

这里有一个美丽的名字——仙踪林。  

然而与它名字不符的是,五仙教总坛依山而建,五种灵虫在这里随处可见,那漫山遍野的毒虫,让外人见了都头皮发麻。  

山间还有大量的苗人在修炼着,在他们的腰间、怀中、肩头、都有着心神合一的灵虫。  

在仙踪林的中央,那里是一处深谷,谷中云遮雾绕,除了隐隐从中传出的恐怖嘶吼声,根本无法看到谷中景象。  

在深谷四周的山崖上,修建有大量极具苗疆特色的建筑,其中有一座最大的建筑,形如宫殿,正是五仙教圣女曲云的居所。  

曲云只是一个看起来十二三岁的少女,但她在整个苗疆却拥有着生杀予夺的权利,她是数十万苗人的圣女,受到整个苗疆的崇敬。  

这一日曲云走出了她的居所,缓步走向了迷雾笼罩的深谷。  

她沿着一个螺旋形的石阶,很快便消失在迷雾之中。  

而那些原本跟在她身后的侍女和卫士,在行至深谷边沿的时候,都很自觉的停下了脚步,不再多走一步。  

所有五仙教的人都知道,这处神秘的深谷,是五仙教的禁地,除圣女之外,擅入者死!  

曲云行了片刻便到了谷底,这谷底也是极其宽阔,不过宽阔的谷底却被五个庞然大物给占据了。  

就在这谷底,分别有一只圣蝎、玉蟾、灵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