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青龙住处(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董亮从抽屉里掏出一张纸,这上面是他当日拷问日本间谍青龙时问的问题,都被他记了下来。再与傅君怡的回信一比对,答案瞬间明朗。  

第一个问题:你上级代号是什么,和另外两个同伙的代号?  

傅君怡的翻译:朱雀,另外两人是白虎和玄武。  

第二个问题:你是否还有落脚点,落脚点在哪?  

傅君怡的翻译:仓巷东出口小河街背巷,有一个小院,门口有棵老槐树。  

第三个问题:李庆那天有没有去火灾现场?是谁将房梁搬到了死者身上?  

傅君怡给的翻译:没有,是我搬的。  

仔细比对三番,董亮不由地感慨万千!这学好一门外语是多么的重要啊!看来以后自己很有必要在这上面下点功夫,不能老麻烦别人帮忙翻译,尽管傅君怡做得非常不错。  

与此同时,看到了这三个答案,困扰董亮多日的疑惑也就随之解开了。  

那根杉木房梁根本没有压中胡远,白娇娇也亲口承认过,他邻居更是亲眼所见,李庆当晚不在场的证明也是真的,最终原来是这个青龙替李庆擦得屁股!  

这样就说得通了。其实李庆已经伏法,这个问题根本没必要问,但董亮就是这样的人,源自于那份对推理的敬意,容不得遗憾和瑕疵。  

另外,通过这封翻译内容,董亮也肯定了自己当初的想法!朱雀就是青龙的上级,白虎和玄武作为他的同伙,也在民国十六年受日本特高科指示,四人共同潜入南京!  

目前间谍青龙已在自己掌控之中,剩余三人他还不得而知。不过没关系,董亮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单单这三人会被揪出来,日本其它潜在水下的大鱼一个个都会浮出水面的。  

南京快要沦陷了,这两年内他们必定会出手。  

改变不了历史,也影响不了历史,但只要顺应历史的车轮滚滚前行,一切自然水到渠成!  

董亮此时的心情非常好,而且接下来很有可能他将获取来到民国后的第一桶金了。因为董亮已经找到了间谍青龙的落脚点,果然是仓巷东出口的小河街!  

这时候再去拷问已经没有意义,也不用忙着回信,董亮将东西都收藏妥当,换了身干净利落地行装便出了门。  

他走到集市上拦了一辆黄包车,说去仓巷东。那师傅一听是单大活儿,浑身都充满了力气,脚下跑得虎虎生风!  

半个小时的脚程硬是二十分钟不到就抵达了目的地附近。付过钱后董亮一路打听,终于找到了小河街的背巷。  

“可真够偏的…”  

他暗自叹道。  

这里虽然归水西城管辖,可地处边远地带的小农村乡落,村部中但凡有一点劳动力的人都去城里讨生活了,剩下的不是孤寡老人就是孩提幼童,北岛川介把落脚点安置在这里,也不失为上上之选。  

董亮分析原因有二。这里住宅紧密,而且老幼居多,如果遇到突发状况他能随时逃跑,再不济随便抓两个人质也能拖延时间,然后伺机而动。  

另外,这里地段虽偏却紧邻官道,动作迅速的话只需三十分钟左右,就能跑到整个南京的心脏位置,适合情报的输出与接入。  

更刁钻的是,他住的地方好像是村政府大院…  

看来这北岛川介也是煞费苦心了。  

远远望去,夕阳之下几个老人仰坐在破旧的村政府门口,小孩追逐嬉戏于庭院之中,还有一只大黑狗似乎已经注意到他这个外来人了!  

哈,北岛川介没有付出任何代价,就免费找了群朴实的人民大众替他看家,董亮直呼头疼!  

直接这样过去,肯定会被盘问。北岛在这里至少住了好几年了,天知道他给我们的爷爷奶奶灌过什么迷魂汤,搞不好还会把自己再当成坏人,到时候再想进去就麻烦了。  

董亮心中已经打定了主意,偷偷潜入才是上策!  

问题是怎么靠近呢?  

爷爷奶奶都好说,一般农村的老人时间观念都很强,眼看就要到了饭点,他们应该快回家做饭了。小孩嘛天真无邪,淘气点哪怕不回家自己也应付的了,可就是那条大黑狗…  

这东西太难办了!  

一条忠诚的犬能保四方平安。古有谚语:佳猫镇三宅,好狗护三邻!  

他浑身上下摸了摸,除了几针镇定剂以外也没带个啥好吃的,总不能跑过去给大黑狗一针吧?还没近身就会被它咬得妈都不认识!那滋味他可不想尝试。  

到底该怎么办?  

董亮蹲在远处观望了十几分钟,腿都快蹲麻了,任他脑瓜子转得再快,一时间也没想出个好办法。实在不行只能先回去,明天弄几根大骨头来,抹点麻药啥的。  

打定主意转身准备走时,情况偏偏就在这个节骨眼儿上,出现了转机…  

董亮先是听见了小孩的哭声,然后村政府门口的几个老人都跑进了院里!循声望去,一个淘气的小孩爬到了老槐树上面,其中一个似乎还把腿卡进了枯树杈里!  

立冬季节,老槐树枝叶早已落尽,树杈枯燥易折,小孩卡在中间摇摇欲坠,他一着急害怕,就“哇哇”地大哭起来!  

董亮第一反应没想太多,救人要紧!三步并两步地跑进院里!  

周围几个老人回头看见了个年轻小伙子,不停地冲他往树上指,大黑狗也抬着脑袋吠叫不止!  

“小崽儿,波乱晃!”  

董亮这标准的南京俚语一出口,周围立刻安静了不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