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五十七章 亲赴盛京(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部都会成为清军的战利品,各国的陆军,除了投降之外,没有其他选择。  

在诸位决定投降之前,我想大声的问一声,诸位难道如此心安理得吗?”  

这番话十分诛心,听的翻译,在座的一众将领心里都是一颤,本德曼冷笑道:“弃舰登陆,炸沉战舰,能改变这个局面?不!清国人会照样封锁南非沿岸的所有港口和海面!  

除非我们能够重创清国舰队,或者是成功突围,但是,我们做不到,清国舰队根本不会与我们硬拼,也不会允许我们突围!”  

清军旗舰‘经远’号,见的联军舰队一分为二,其一部径直向他们舰队方向开来,肖明亮冷哂道:“这是想玩两面夹击?”  

“报告——。”通讯官语气明显有些激动的道:“敌人舰队升起了白旗。”  

投降了?肖明亮有些无语,还有一款新式鱼雷还没用呢,投降了?这也太不经打了,果然,联军都是一群乌合之众,他随即吩咐道:“再次确定!”  

很快,通讯官再次禀报,“前来的舰队三十余艘战舰全部挂起了白旗,从战舰悬挂的旗帜来看,分属德奥意三国。”  

“内讧了不成?”肖明亮道:“派艘快艇前去试探一下,若是真降,引领他们近靠岸驻泊,明日再回港受降。”  

旗舰‘塞瓦尼’号,望着渐去渐远挂着白旗的德奥意三国舰队,杜白蕾轻叹了一声,“原本以为这至少是一场规模空前的大海战,不论输赢都足以载入史册,没想到却是这个结局。”  

“载入史册是肯定的。”贺布脸色阴沉的道:“这一战虽不激烈,但依然是经典海战,鱼雷艇、潜艇、水雷,都将对以后的海战产生深远的影响。”  

杜白蕾点了点头,随即道:“我们也该起航了。”随着德奥意三国舰队的投降,他们已经别无选择,不想全军覆没,唯有投降。  

海,镇南王府,长乐书屋。  

书房内,易知足站在书桌前全神贯注的练着书法,外间会客厅,赵烈神态悠闲的呷着茶翻看着报纸,两人貌似清闲,实则都是在等候马普托的消息,获悉联军舰队出兵马普托,易知足吩咐下去,不见客!  

马普托海战是南非战事的关键,一旦战败,大清不仅会丢掉德兰士瓦的金矿,丢掉莫桑克,而且会面临欧洲联军打门来,不论是英法还是德奥意,都不会错失大好机会,必然会挟海战大胜之威直接打门来以攫取更多的好处和更大的利益。  

即便是打成不胜不败的局面,对于大清来说,也是难以忍受的,一旦让欧洲各国海军了解到大清海军真实的战力之后,这场战争极有可能变成一场旷日持久之战,眼下的大清绝对没有能力支撑一场旷日持久的大规模战争,尤其是战场还是在遥远的南非。  

尽管对这一战信心十足,但结果没出来之前,易知足同样是忐忑不安,战争充满了不确定性,有时候一个细小的失误有可能影响到整个战局,更何况,双方的兵力还极为悬殊。  

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传来,赵烈连忙放下报纸站起身来,这个时候除了燕扬天没有其他人能进来,果然,很快燕扬天出现在门口,一见对方满脸的兴奋之色,他顿时放下心来,回头瞟了一眼,见的易知足已经出现在书房了门口。  

“大捷,马普托大捷!”燕扬天兴奋的扬着手的电报,“肖明亮来电,击沉敌方十六艘战舰,缴获六十艘战舰,俘虏五万余,另还有大量的运输船只......。”  

赵烈道:“我方损失如何?”  

“微乎其微!”燕扬天道:“只被击沉了两艘鱼雷艇,另有多艘战舰受创,都不严重,伤亡不过两千。”  

看过电报,易知足脸的笑意更浓,“这一战打的漂亮!堪称经典!”顿了顿,他接着道:“回电,马分兵出击,封锁南非海面,所有交战国船只,一律勒令投降,否则击沉,立国船只,勒令停船接受检查,抗拒者,击沉!”  

“遵命!”燕扬天朗声应道。  

“等等。”易知足笑道:“京师想来也在盼着消息,转发圆明园、首相府。”  

待的燕扬天快步离开,赵烈拱手笑道:“恭喜大掌柜,一战定乾坤!”  

“一战定乾坤,夸张了些。”易知足笑道:“不过,这一战全歼了五国海军舰队,彻底掌控了制海权,南非这一战是没有任何悬念了。”  

“学生并未夸张。”赵烈笑道:“这一战不仅是奠定了南非的胜局,也足以奠定我国海霸主的地位。”  

易知足摇了摇头,“如今的海霸主,不仅需要雄厚的工业实力,也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以我国目前的情况来说,这海霸主的位置还坐不稳,要引导舆论清楚的认识这一点,否则又会让果然滋生骄横自大的心理。”  

听的提及舆论,赵烈顺势问道:“马普托大捷,没有必要继续隐瞒了罢?”  

“再隐瞒显得矫情了。”易知足笑道:“大张旗鼓的宣传。”  

马普托海战大捷,一举歼灭五国海军舰队,彻底掌控南非制海权,南非战争再无悬念,取得的最终的胜利只是时间长短而已,随着南北各大报纸争相报道马普托海战大捷以及这一战的意义,朝野下一片沸腾。  

京师,首相府。  

大清第一任总理大臣,恭亲王奕轻轻拍了拍案头厚厚的一叠报纸,“既然已经见报,说明马普托大捷没有一点水分,有些人该敲打敲打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