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土丘国事(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今天吴文轩也在台下,他过来是想看看有什么新鲜玩意儿的,毕竟他这个人就喜欢研究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  

特别是那些变戏法的,他见了之后就会千方百计地去破解,现在京城里面会变戏法的人看到他就跑。  

这简直就是个砸人饭碗的家伙!  

当他在场外转了几圈,没有发现什么特别的后,这才来到大舞台下。  

正好,他看到了卓瑞的射箭表演。  

“嘿!这不小瑞瑞吗?还是这么厉害!不愧是卓家最优秀的年轻人!”  

看到他表演完了在和杨予吹牛,他开始大声喊道:“小瑞瑞啊!你想当冠军吗?我可以帮你啊,我认识评委呢,还认识老板!”  

喵的,谁是小瑞瑞,我不认识你!还有,我也认识老板!  

卓瑞一眼就看到了那皮肤比女人还白的吴文轩,立马扭过头,迅速下去了。  

杨予惊奇地看着吴文轩和卓瑞两人。  

哟,原来这个二人认识啊!而且他们居然还是这么鲜明的对比!  

一黑一白,还真是配对啊!  

哈哈哈笑死人了!  

土丘国,朝堂。  

土丘国的老皇帝因病卧床许久,然而今天他却开始上朝了。  

主要是因为现在土丘国国内的形式非常微妙,他想在他驾崩之前解决几个问题,毕竟很多事情已经刻不容缓了。  

第一,严重缺粮,已经达到了有流民开始乱起来的迹象。  

第二,草原和沙漠那边有人过来求援,如果不出兵,斯洛国吞并了他们,接下来就会对土丘动手了。  

毕竟斯洛国曾经吞并了大暑国那么多土地!因为隔得太远,还有太江这道天堑,当时自己可是袖手傍观的,可现在不一样了,自己和草原接壤啊。  

第三,对于太子或者新皇的人选问题。  

很明显,大皇子张启有很大的优势,按照祖先或者规矩,这皇位应该传给他的。虽然他是老大,但是他老是听从别人的意见,如果传位给他,自己驾崩后难免不会出现被下面的人给架空。  

二皇子张俶,支持他的人倒是不少,无论是朝中大臣还有江湖侠士,幕僚,门客都非常多。交朋友到是一把好手,但是他对于怎么处理国内人们的吃饭问题却没有一丝想法,做事比较狠辣,喜欢用武力和强权解决问题。  

对于粮食,无非就是那些人告诉他去大暑国抢,直接发兵去打,反正土丘国一片平原,长驱直入很方便。  

三皇子张肇非常有才华,也提出了很多利国利民的好方法,为人也比较诚恳稳重,谦恭有礼,和善谦卑…可惜他没有多少权力的欲望。  

没有权力欲望,性格过于温和,这就不是驭民之术!这对皇权统治相违背!  

“咳咳咳,大家都说说吧,现在国内的粮食问题,还有斯洛国和草原沙漠的问题!另外还有太子之位的确立问题!”  

皇帝抛出了这三个问题后,堂下一片嘈杂。  

粮食的问题已经讲过很多次了,没什么可说的,反正也没有人提出非常有意义的方法,三皇子说的那些虽然有一定的可实施性,但是眼下他们关心的并不是这个。  

但是对于草原大战和新皇确立这两个问题他们的反应就比较激烈了。  

二皇子一直就是一个激进的人,他建议联合斯洛国一起吞并草原,得到土地后,大肆培养战马,然后再向东推进,吞并大暑国的土地,着粮食问题就解决了。  

他自认为是一石多鸟的好计策,也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  

大皇子却反对二皇子,他建议一定要帮助草原沙漠抵抗斯洛国,斯洛国就是狼子野心,是不值得信任,过河拆桥的事情一定会做。  

轮到三皇子的时候,他却说,眼下最主要的是解决民生问题,先吃饱饭再说其他的事,即使是要打仗也要让士兵吃饱饭才有力气。  

文武百官也是七嘴八舌发表自己的看法,可是吵了半天也没有决定该如何去做。  

土丘国的矿产比较多,所以他们的武器装备还算优良,和草原沙漠比要优越很多。  

而大暑国以前也全靠和土丘国贸易,才能造出大量的兵器来,就是因为这样,大暑国京城的那些做“卖刀金字塔销售”的人,才喜欢在腰上别一把自己看起来很帅气的武士刀。  

又因为粮食,所以土丘国和大暑国其实这么些年还算的上是和和睦睦,相安无事。  

但是现在,大暑国今年自己种的粮食都不多,因此提高了价格让大皇子的人如同傻十三一样的回来,所以大皇子非常生气,他后来居然同意了二皇子的建议,攻打大暑国,但是不要和斯洛国联合。  

不久之后,草原上的战争就正式爆发了。  

因为没有得到援助,阿沃拉西、乌兰皮尔、库兹喇拉瓦这三个首领却越发团结了,他们的勇士也更加和睦,一致对外,奋勇杀敌。  

反正目前就是他们战亡一百人,斯洛国就战亡七十人。  

这和伤敌一千,自损八百又有什么区别呢?  

斯洛国的人根本没有想到,他们口中还未开化的人居然能这么顽强,这么彪悍!  

以七换十这种战斗根本不是他们想要的结果,他们一开始就对草原的土地没有任何兴趣,他们感兴趣的是那里的金矿。  

在他们的印象中,那群还未开化的原始人,应该很容易就被他们给打屈服的!  

那个斯洛国的什么托因比·沃克夫公爵,现在气愤不已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