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御前分辨(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陛下,那一日在大相国寺前,车夫孟三被张家的恶犬咬成了重伤。我因此便将他安置到了开封府附近的邸店调养伤势,却不想这孟三竟然因为这场不幸染上了恐水之症!”  

“恐水之症?”  

“是的,已经请金水堂的孙大夫诊治过了,确实是恐水之症,发病者怕光怕水,浑身盗汗,最后会全身痉挛而死。此病乃是不治之症,只在有犬伤之人身上发病。若是不严加看管,待病人病发,咬伤他人,便会将此病散播开来…”  

“王玄义,你…你血口喷人,我家的狗,怎么…怎么会有什么恐水之症…”  

不等王玄义说完,这张员外已然坐不住了,此时他听到王玄义的这番说辞,竟然是想把这恐水症的责任推到张家身上。张员外一时心急,便忍不住继续咆哮道:  

“陛下,他…他这是欺君,是死罪!”  

“王玄义,你所说的可有证据?”  

“陛下,苦主孟三现在就看管在左军巡院的大狱之中…”  

“来人啊,将这孟三给我带来,朕要亲自查看!”  

突然听到官家说要见孟三,秦王心里不由得咯噔一下,只见他连忙向前一步对官家说道:  

“陛下!臣弟看管不力,这孟三已然在几日之前,死在了开封府中!”  

“人死了?你这个开封尹是怎么当的?”  

“陛下,此事需得怪不到秦王,我听那金水堂的孙大夫提过,肘后备急方有云,凡捌犬咬人,七日一发,过三七日,不发则脱也,要过百日乃为大免耳!细细算来,从这孟三病发直至今日却已过了七日,纵使秦王照顾的再用心,却也是无济于事…”  

就在秦王正感到无法向官家交代之时,却突然听到了王玄义为自己出言辩解,心下稍安之后,秦王却依旧不敢抬头面君。  

“陛下,这王玄义乃是血口喷人,我儿…我而终日与家中爱犬为伴,为何…却没有得这恐水之症…那孟三运气不好,死在了开封府的大牢里,如今死无对证,他王玄义,便是说什么都行了…”  

这张员外听得出来,若真是让官家信了这王玄义的说法,他张家今天就要倒大霉了。因此无论如何,张员外也不能让自己家和恐水症扯上半点的关系。  

“王玄义,这张家说你是血口喷人,你又如何分辨?”  

“陛下,那一日孟三病发,再邸店之中大闹了一场,当时在场之人俱可以为臣下作证。如若不然,这金水堂的孙思恪却也可以证明此事…”  

只听得这王玄义回答的在情在理,言辞恳切。官家顿时便已经信了一大半。现在,反倒是这张家在这里信口雌黄,惹人生厌。  

“陛下,这孟三现在是死无对证,我敢肯定,这一切绝对是不是王玄义故意设计,想要陷害我们张家啊!”  

“哦…陷害?”  

“是…就是陷害!”  

就在这张员外正绞尽脑汁的狡辩之时,却听见一旁的灵寿县主突然插嘴,却是不忿的向官家质问道:  

“陛下,别说这孟三不是因我儿而死,就算是…我家有先帝御赐的丹书铁券,他王玄义又有什么借口来我家闹事…陛下,您可得给我评评这个理啊!”  

这张员外一听妻子语出不逊,便连忙拉扯了一下她的衣袖。便在此时,这官家的心里就像是被灵寿县主的塞了一块大石头,有一种说不出的难受。  

“王玄义,你当日强闯张家,也是为了这恐水之症吗?”  

“禀官家,正是如此,不过那一日我只带了三名随从。考虑到还要将张衙内押解回府,因此便想着再回去召集人手,却不想…”  

“却不想什么?”  

“却不想秦王一片好意,让我先回家休养。紧接着第二日我便被人带到了大理寺来,这灭犬的要事,却是无法再做了!”  

“哦?刘判事,你却又为何将王院判带到了大理寺啊?”  

“官家,老臣那日不在府中,却是大理寺的袁评事接下了这县主夫妇的状子,他们状告王玄义以权谋私,公报私仇,老臣得了消息,便请了王院判前来问话…”  

“那你现在可查清了?”  

“查清了,查清了!王院判秉公执法,一心为民,根本就不是什么公报私仇!倒是这张家,仗着家中有先帝御赐的丹书铁券,却是横行乡里,无恶不作。”  

“陛下,这都是一派胡言,一派胡言啊!我张家世代忠良,要不然,又怎么会得了先帝御赐的丹书铁券呢?对了,这王家,他王玄义的家人,仗着在开封府有些势力,便无法无天,陛下,他们家连御史台的官人都敢当街欧杀,还有什么不敢做的…”  

听到这张员外又提起了丹书铁券,官家的心里却更生气了。一想到自己贵为天子,富有四海,却被先帝这一片破铁牌牌困住了手脚。他的心里便觉得气不打一处来。  

“御史台,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难道你们也是接了张家的状子,才去王院判家找的麻烦吗?”  

此时此刻,只要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官家已然恼了张家的跋扈,若不是顾及到那道丹书铁券,只怕这张家人早就被官家下了大狱了。  

“陛下,我御史台非是因张家之故才去寻的王院判家人,乃是因为有人状告王院判狎妓失得,我等才会派毛主簿前去拜访的!”  

“狎妓失得?王玄义,你倒是艳福不浅啊!”  

“陛下,小臣已然被困在这大理寺数日了,却不知我何时狎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