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五章 辉光(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整座城市位于地下岩洞内部,  

岩洞顶部的穹顶隐隐发光,那是种特殊的菌类,能时刻散发荧光。  

岩洞的整体结构,由许多根巨木来支撑。  

巨木分出许多枝杈,每根枝杈上都建立着一座座紧凑而密集的楼阁。  

从楼阁的比例来推测巨木的高度,竟然能得出每根巨木都有三百丈那么高的惊人结论。  

枝杈与枝杈之间,用铁轨相连,无数灵气机车驰骋其间,运输着货物。  

而在岩洞最下方,则是一条条蜿蜒宽阔的河流。  

如果李昂还在这里的话,一定能辨认出,这些河流的流势,像极了遍布虞国地下的暗河。  

苏冯深处指尖,抚过还未画完的卷轴,表情复杂暗澹。  

下午的课程,李昂稍微有些心神摇曳。以至于上虞律课的时候,差点问出“给死刑犯执行绞刑之前需要给麻绳消毒么”的问题。  

等上完一天课程回到家后,他立刻进了书房,从书包里拿出那个木盒。  

“怎么有种抽奖的熟悉既视感...”  

李昂碎碎念着,如苍蝇般搓着手掌,忐忑地打开了木盒。  

木盒的底部垫着褐色麻布,麻布上方则静静放置着...一把弩?  

弓弩整体约半臂长,弩臂、弩弓、弩机等部位均由金属打造,表面刻满流云纹,入手颇沉,  

奇怪之处在于,缺少弓弦。  

并且,握把部位有一块大约比铜板直径稍大一圈的圆形琉璃,  

透过琉璃,能看见其下方内嵌着像是钟表内部一般的复杂机械结构。  

翻看之际,李昂发现弩臂中间夹着一张纸条,展开一看,是一张物品说明。  

异类名称:辉光弩异类编号:异——贰——柒肆叄收容措施:辉光弩需放置在带有除湿碳粉的木盒之中,木盒的侧面为玻璃材质,使得东君楼管理员可在七尺之外,观测到辉光弩的状况。  

辉光弩的授予及使用,必须经过学宫山长,或是祭酒,或是两名及以上司业,或得到监学部签名许可。  

在司业无法行使权力的紧急情况下,可顺延至监学部第二级别,但不可再向下顺延。  

描述:辉光弩结构与前隋军队制式弓弩相似,材料为秘银、山铜熔铸成的合金,两侧弩臂可以向中间折叠。  

该异化物在无人使用的状态下,处于休眠状态。  

当被缺少灵脉天赋的普通人握持时,会自动汲取使用者的精气,使使用者表现出极度的疲惫、困倦、麻木等状态。严重者可能导致提前衰老,乃至暴亡。  

而当被修士握持时,辉光弩将自动汲取修士气海中的灵气。最低份额约为使用一次听雨境的术法。因此该异化物的最低使用标准为听雨境。  

若修士气海贵乏,辉光弩则会像面对普通人一样,汲取修士的精气辉光弩没有安装弓弦,当其吸收够了精气、灵气时,两侧弩臂会同时延展出光线,构成弓弦。  

光质弓弦最多可存在十息时间,超过十息则弓弦消散,且灵气不返还。  

若使用者在光质弓弦存在期间,扣动弩机,则将弹射弓弦,朝弓弩指向方向,发射一枚无实体光质弹丸。  

弹丸将在接触到物体后自动爆炸,  

弹丸的速度与威力,与使用者朝弓弩倾注的灵力呈正比,对灵力的使用效率相当于巡云境的爆破符。  

辉光弩的另一作用,则是发射符箓——将纸质符箓放入弩身中间的凹槽当中,如常启动弓弩,扣动弩机,  

则不会射出光质弹丸,而是将纸质符箓直接湮灭,  

并令弓弩指向方位的天地灵气,按照符箓纹路排列流转,实现符箓效果。  

换言之,辉光弩能令符箓,直接作用于遥远距离。代价则是抽取更多的灵力。  

此项能力具有缓冲时间,一刻钟时间内,最多发射十张符箓。无论符箓的等级威力。  

此后每三分之一刻钟,此项功能便可重新使用一次。  

具体可见握把部位的琉璃指示标志。  

备注:大致可以确定,辉光弩为前隋时期,隐世宗门铜炉堡,受人所托,打造而成。  

委托铜炉堡者,以及铜炉堡究竟使用何种方法打造辉光弩,现已不可知。  

据推测,辉光弩的制造方法可能与一级妖类███有关。  

仍需要进行进一步的调查。  

备注:收容者,仇知白。  

以上,就是辉光弩的所有说明。  

李昂看着物品说明,咂了咂嘴巴。  

辉光弩能发射出具有巡云境爆破符效果的光质弹丸,极大程度弥补了李昂现在远程攻击手段不足的问题。  

如果之前在邢州,他手头上有这把弩的话,应对起影魔就不会那么费力,说不定还能更早地赶到邢州镇抚司所在地,  

从影魔手里抢救出迟尺虫,省得何繁霜跑一趟。  

当然,发射光质弹丸,只是辉光弩的功能之一。另一项功能对李昂的帮助更大。  

“远程发射符箓,或者说,直接让符箓在指定位置生效。”  

李昂喃喃道:“以往我发射符箓,都是将符箓贴在机巧弩的弩箭上,发射出去。  

弩箭的速度相对较慢,而且容易受到狂风、剑气之类的影响。  

而如果利用辉光弩,我能直接将听雨境的云雾符,火烈符之类,瞬间发射到千米之外,乃至更远。  

而且,不一定是要我自己写的符。完全可以从师长那里购买。  

比如巡云境的烧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