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章 动力(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这堂课我们来了解航模相关的知识。”  

监学楼大教室中,一位年轻的学宫教习站在台前,有些紧张地翻开了备课资料。  

他名为欧致远,是理学博士苏冯带的学宫六年级学生。  

苏冯最近忙着研究往复活塞式发动机,开发进度已经到了紧要关头,没时间讲课,就把快要毕业的欧致远拉了过来,让他作为教习,给学生上课。  

说是上课,其实不会涉及太高深的内容——因为要让其他国家那些没有太强理学基础的学子也能听得懂。  

刷拉。  

李昂翻开课堂笔记,依旧正襟危坐——虽然航模就是他最先制造出来的,但苏冯等人在修炼体系的帮助下,也迸发出了一些和异世界截然不同的思路创意,值得他去听讲。。  

何况欧致远在刊物所实习,之前也跟李昂认识。关系还可以。  

见李昂一副认真模样,坐在旁边虞国学子们也收起了因上课老师不是苏冯而产生的失望与怠慢,纷纷翻开课堂笔记,摆出听讲姿态。  

台上的欧致远感激地朝李昂点了点头,轻咳一声,用念力控制粉笔飘到空中,在黑板上书写起来。  

“大家应该都知道,飞行航模是一年前最新的发明。这是一种能在空气中飞行的人造仪器。  

与飞剑不同的地方在于,飞剑的动力来源于修士所提供的灵力,  

而航模的动力,则来源于符箓。符箓产生风力,令航模飞行。中间隔了一层。”  

“诚然,由于动力来源不同的缘故,现阶段的航模,无法像飞剑一样,灵活移动,忽上忽下,指挥如臂。但也正因为动力来源不同,航模对操控者的要求更低。  

即使是初入感气境的修士,也能凭借微弱念力,通过念丝,来隔空控制一台中大型的金属航模改变方向。这是飞剑无法做到的。”  

“更重要的是,航模为我们揭示了许多种新的可能性——如果将航模不断做大,是不是能够载人,载货?”  

“是不是能够让人位于航模之中,直接通过绳索线缆,控制航模转向?就像马车车夫,通过缰绳来控制马车一样。”  

“一国修士的数量是有限的,但普通人的数量却要多得多的多。  

如果放大版本的航模,或者说飞机,  

能够被普通人所操控,  

用来载货载物,  

那将会比现如今的马车运输,要快无数倍。  

甚至比飞剑运输,更有效率。”  

在聊到专业内容的时候,  

欧致远脸上立刻露出兴奋神情,滔滔不绝道:“飞机能载着人与货物,  

跨越过险要的地形地势,  

一日千里。  

这是任何修士都无法做到的。  

并且,  

这种可能性,在算学领域完全可行。”  

他操控粉笔,  

在黑板上写下了数个字词。  

升力,压强,速度,  

密度,  

面积,  

升力系数。  

“升力,  

顾名思义,就是托举上升的力。在理学范围内,  

我们将空气和水,都看做是流体。在气流、水流中,流速越快,  

流体产生的压强就越小...”  

“压强大的一方,会对压强小的一方产生推力...航模飞行和船舶航行都是基于这个原理,  

“为什么有的航模能飞起来,而有的航模就飞不起来?这就要关系到名为升力系数的概念。我们用升力系数,  

来衡量一个一个航模所拥有的飞行表现。它的计算公式为“升力系数等于升力,除以(速度乘以速度自己,  

乘以机翼面积乘以空气密度乘以二分之一)。”  

“升力系数越大,则航模外形在理论上就越完美...”  

欧致远在台上侃侃而谈,一开始台下的学生们还能勉强听得懂,但当他引入算学,使用大量数学公式时,下面的学子就逐渐麻木了。  

特别是某些外国学子。  

至于李昂,他再次为苏冯等人的聪明才智所惊叹——他们在只听了自己略微提点几句的情况下,  

自行捣鼓出了风洞,  

用符箓的方式,产生并控制气流。将航模放置于风洞之中,进行模拟,  

以念力观测气流,得出大量数据,  

反过来补全了流体力学、空气动力学。  

这也正是李昂一直希望看到的事情——用逻辑理性的数学,来代替传统修行中,模糊的、感性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经验主义部分。  

经验是极为个人的,写在书上就会失真,  

而数学则是形式科学,任何人都可以学习、验证,得到相同结果。  

牛顿粘性定律、伯努利方程、欧拉方程、纳维斯托克斯方程、库塔茹科夫斯基条件、流体连续性理论...  

只要不断发展下去,空气动力学会有的,大型飞机也会有的。  

“航模的未来无限光明。”  

欧致远微笑着从讲台下方,拿出一台精致的双翼螺旋桨航模,轻轻一推,令其在教室空中盘旋飞行,引来台下的惊呼声。  

“明后天大家的课表上应该会有工学科,到时候可以向工学老师申请,制作一架属于你们自己的航模...”  

“噗嗤。”  

不知道哪里传来的轻笑声,打破了教室中好奇求知的氛围。  

欧致远略微收敛笑容,看向笑声传来的方位,“各位学子有谁有问题想要提问吗?”  

“欧教习,我有疑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