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三章 温室(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学宫,后山,实验楼。  

阁楼后方,平地立起了一座巨大的玻璃暖房,暖房中被划分出几个小间,每间密闭,装上玻璃窗户。宛如一个巨大的分隔式恒温培养箱。  

戴着口罩的李昂,此刻就站在培养箱中,他身上穿着柴柴缝制的白大褂,表情严肃地扫视暖房,查看有没有遗漏的地方。  

暖房墙上挂着他用水银制作的简易温度计,地上贴着自己写的加热符箓,形成恒温工作间。  

室内彻底杀菌消毒,  

并且通过隔离缓冲间、无菌通道门,搬进来了实验所需的斜面母瓶、摇瓶、种子罐、繁殖罐、发酵罐等等设备。  

由于他以前的贡献与良好信誉,这些昂贵设备的材料全都由学宫报销,澹台乐山、苏冯等司业、博士,更是有求必应,提供了一切支持。  

但,李昂心中,也没有百分之百的信心。。  

他转过身,朝着暖房外的柴柴挥了挥手,再用念力,隔空关上了隔离缓冲间的门。  

针对苍白螺旋体,或者说梅毒螺旋体的最理想药物,是青霉素。  

苍白螺旋体的繁殖周期是3033小时,而青霉素类有内酰胺酶,可以和蛋白结合,  

造成细菌细胞壁破损,阻断梅毒螺旋体的繁殖。  

由于人体没有细胞壁,  

青霉素既杀死病菌,  

又不损害人体细胞,  

是优秀的抗生素。  

然而,提炼的难点,  

在于培养、发酵、分离、纯化。  

任何一步出现偏差,都可能丧失药效,甚至从救人药,  

变为杀人药。  

“开始吧...”  

李昂长舒了一口气。  

一切从简,没有优良菌种,就自己用皮靴、橘子、南瓜开始培育,  

没有发酵所需的玉蜀黍浸出液,就用棉籽榨完油后剩下的残渣做成的棉籽饼,  

代替玉蜀黍酶化物。  

没有不锈钢发酵罐,  

就用小口玻璃瓶。  

没有冷藏室,  

就用醴凉符...  

李昂完全沉浸在了青霉素的提炼之中,  

一天只睡几个小时,因为缺少搅拌器和摇床,  

他需要定时进入恒温培养间,  

抱着发酵瓶震动摇晃,  

缺少空气压缩机,就使用打气筒,通过装有脱脂无菌棉和除菌滤布的管道,将空气导入发酵罐底部,来保证培养液中有足够的溶解氧。  

整个过程极度繁琐而复杂,  

耗时耗力。  

杨域、厉纬等人一开始天天来看自己,  

隔着玻璃暖房的墙壁,跟自己讲述最近学宫发生的事情。  

什么显微镜在理学界引起了轩然大波,学宫博士人手一件显微镜,有些博士甚至课也不上了,天天在办公室里观察花鸟虫鱼的细微结构,  

而长安显贵们,也以拥有一台显微镜为荣,倍率越高越能显现出财力。  

普通民众一开始有些恐慌,毕竟现在已经发现了水中有无数小虫,甚至事物上,人的脸上、手上,  

都有茫茫多的小虫,  

但随着时间流逝,也就适应了,毕竟肉眼看不见那些虫子——这也令更多百姓有了喝煮过的水的良好习惯。  

另一方面,禅宗和道门的嘴炮也越打越响,禅宗的理论是“水中八万四千虫”、“万物有灵”,而道门则用“喝水就是杀生”的理论,抨击和尚们虚伪。  

热衷于看人吵架的理学博士苏冯,也偷偷掺和到了两派的斗争中,  

他取了十几个笔名,在不同刊物上发表文章,一会儿支持禅宗,一会儿支持道门,甚至有时还会莫名其妙支持摩尼教,  

声称无数肉眼看不见的小虫,其实就是摩尼教所说的光暗因子,摩尼教说的才是真的,为摩尼教吸了一大波仇恨。  

日月如流,一个月时间很快过去,杨域、厉纬他们感觉快要突破身藏境中阶,来探访的时间逐渐少了,  

只剩下柴柴和李乐菱,风雨无阻地来探望李昂。  


另外还有御医家的女儿邱枫,她听说李昂在研发一种针对疫病的新药,特地来旁观,因为其心灵手巧,并且也是主修念学,能帮忙摇发酵瓶的缘故,  

李昂在考虑了一阵后,允许她也进入恒温无菌工作间,作为自己的助手。  

但青霉素的提炼,依旧不顺。  

失败,失败,失败。  

李昂一遍又一遍地培育菌种,重复实验,有时候他甚至都想向已经回到学宫的山长申请,看看能不能使用东君楼里传说能操控时间的异化物,来让自己一天多出24小时。  

明德门下,绵延着一条长长队伍,想要进城的农民、商人、旅客,都要在此等待,经城门卫检查文件,方可入城。  

等待入城的队伍中,鸡鸣,狗叫,牛哞,人声嘈杂,不少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一群格格不入的人身上。  

突厥人。  

或者说,突厥使团。  

他们中的大部分不戴幞头,留着络腮胡子,脸庞因为烈日酷晒、风沙吹拂,而显得格外粗糙。  

体格健硕的突厥护卫们,忠实地拱卫在马车旁边,目不斜视,无视了周围虞人的指指点点与议论声。  

他们的发饰,他们的耳环,他们的狼牙装饰,弓弩,皮甲,腰刀,皮靴,都成了虞人的谈资乃至笑料。  

而那些陪伴他们的鸿胪寺官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