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七章 展柜(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陈丹丘之后,是符学司业澹台乐山。  

他倒是没有像前者一样,暴力展示符师的最高境界,而是带领一众学生,去校史馆转了一圈。。  

校史馆的墙上,挂着诸多先贤的画像,每副画像下方都立有木牌,上面刻着先贤的出生籍贯,所做出的贡献,所得到的荣誉等等。  

而二楼,则存放着一些具有纪念意义的特殊物品。比如初代山长、祭酒亲自写下的学宫校规,学宫改良的农具,专利所的专利书,苏冯博士制作的钟表原型机等等。  

“往这边走。”  

澹台乐山带领一众新生来到校史馆偏厅,用一把奇怪形状的钥匙,打开了之前对学生封闭的门。  

偏厅内设置着两排玻璃展柜,右侧的展柜中,放置着一块块刻有符文的黑色石碑;  

左侧的展柜里,则放置着各式符箓。  

“这是学宫、虞国,乃至全天下符学,最珍贵的宝藏。”  

澹台乐山微笑说道:“右边黑色石碑上刻着的,是学宫先贤正本清源、总结归纳而成的符箓范本。  

正如世间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符师所写的同一种符箓,也不尽相同。  

总会有笔锋、笔意、笔力上的差异。  

这些范本,是最接近符道原意、最有效利用天地灵气的模范,  

有了范本,写符、学符才有据可依。  

不至于在一代代的符学传承中,因为书籍印刷、师徒传承,而产生偏差。  

至于左侧的展柜...”  

他顿了一下,问道:“你们觉得里面的是什么?”  

学子们面面相觑,  

展柜中的符纸已经泛黄发皱,边缘起了毛边,但上面的文字依旧清晰。看着符箓,仿佛能直观体会到书写者那汹涌澎湃的情感。  

“这是...神符?”  

李昂眯着眼睛,有些不确定地说道。  

“正是。”  

澹台乐山点了点头,“符师以灵力、笔墨为辅助,约束天地灵气,遵循一定规则运转,从而实现种种效果。  

当一位符师对符箓认知无比深刻,且心神饱满,意志坚定,情感激昂时,就有一定概率写出神符。  

神符蕴含着符师的强烈情感,喜悦得意、悲苦难抑、义愤填膺、平和宁静,甚至是迷茫恍惚。其力量效果,也远超普通符箓。  

神符并非烛霄境符师的专利,听雨境、巡云境也照样可以写就神符。  

但大部分符师,终其一生都未必能遇到适合自己的那个独特‘境遇’。  

某种程度上,符道与书画,有异曲同工之妙。”  

澹台乐山手掌轻抚过玻璃展柜,淡淡道:“这些展柜中收藏的,便是数百年间,先贤们赠与学宫的神符。一共二百七十二张。  

通过这些符箓,能透过时光,看见符师的一段人生。  

它们并非画作,却比任何画像、人物志,更加生动形象。  

因为这些藏品的特殊性,它们被放在校史馆中郑重保存,只有每年的这个时候,才会对学子们开放。”  

澹台乐山的语气平静而郑重,一众学子下意识地站直了身子,肃穆以待。  

李昂凝视着玻璃展柜中的符纸。符箓写出来后,并不能永久保存。  

上面的墨迹会随着时间流逝而干涸,纸张会发皱卷曲,灵力也会缓慢消散。  

如果要长时间保存久远的符箓,就需要花费时间、精力、材料去修缮。只有学宫和其他寥寥几个地方,有能力、有意愿做到。  

以神符形式供后人瞻仰,这可能是符师得到世人承认的最高礼遇,也是符师们追求的最高境界。  

相比之下,近三百张神符所能提供的力量,反倒没那么重要。  

“剑是什么?”  

垂云湖畔,剑学司业崔逸仙席地而坐,平和说道:“一些剑师可能会告诉你们,剑是性命所在,剑在人在,剑亡人亡,甚至有剑师将佩剑当做妻子,夜晚共枕而眠,简直荒谬可笑。  

在我看来,剑是杀人器,是工具,是手段。  

专诸为助公子光篡夺吴国,以鱼肠剑刺吴王僚,,  

荆轲为出国,救图穷匕见以刺秦王。  

剑能助弱胜强,让走投无路者有尽匹夫之怒的机会。  

也能助强凌弱,令暴戾恣睢者,继续肆意而为。  

它本身没有任何属性,是救人、杀人,是善、是恶,全在于使用者为何挥剑。”  

崔逸仙一挥手掌,身后的垂云湖中,便飞出了数百把剑。  

这些剑大多锈迹斑斑,腐蚀痕迹极度严重,带着污浊泥土,显然是从垂云湖湖底深处的泥淖,抽出来的。  

而其剑形、剑制...  

所有学子都惊愕地瞪大了双眼,一副不敢置信的表情。  

从湖底飞出来,都是学宫给毕业学子配发的纪念佩剑。  

“这些剑,是从那些严重违反了虞国法律、学宫纪律的学宫逆徒手中,收缴而来的。  

他们或是在牢狱之中,度过悔恨余生,  

或是伏诛身死,遭人唾骂。”  

崔逸仙冷然道:我除了剑学司业之外,同时还是学宫内部的监察人员之一。  

不管到时候,你们选择的是符、术、剑、念、体中的哪一种道途,希望你们都能记住自己最初的目的,不要忘了为何而挥剑。”  

相比于澹台乐山展示神符让学子们期待畅想、崔逸仙展示泥中剑令学子们敬重畏惧,  

念学司业奚阳羽的课,就显得随便了许多。他展示了一番念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