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一五章 文明屏障(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高凡避开辛未,打电话给STK的接线员。  

“亲爱的画家先生,您在Bostno的创作让您在整个人类世界都声名远扬了,恭喜您。”接线员的声音依旧是甜腻腻的。  

“整个人类世界啊,这个范围形容词倒是很有趣”高凡回答。  

他想着不知道暗面世界对他如何评价,至少掘墓人的黑色凯撒,把他视为‘支柱’了,否则也不会在Bostno一邀便至,帮助他对抗白流苏。  

黑色凯撒也表达过,保护支柱以对抗伟大存在的这种做法,并不为所有调查员组织所认同。  

至少对于STK来说,支柱的存在,有意义,但意义并非特别明显,高凡和接线员讨论过这个问题,接线员说STK的存在意义是推动整个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支柱有价值,但并不是唯一的价值。  

“调查员‘流苏’从Bostno回来后,就进入了‘长眠’,您知道这件事么?”接线员问高凡。  

“‘长眠’是啥?”高凡好奇得问。  

“‘流苏’身上有一位伟大存在的目光,这让她可以通过一种长眠来减弱神秘对其的影响,并且延长自我寿命,她判断,有足够让她‘搁浅’的神秘正在发生作用,所以才会进入长眠状态。”接线员说,“这让STK在亚洲区的人力调配越发局促了,真是让人头疼呀。”  

“呵呵您认为是我身后的神秘在影响她?”高凡问。  

“您认为呢?”接线员娇滴滴地说,“毕竟疯狂如影随行,我们都要谨慎面对。”  

接着,沉默大概持续了几秒。  

双方就不再聊这个话题。  

高凡不知道STK对他在Bostno的创作如何评价。  

但他知道,在此刻,在《波士顿人》创作完成后,在银钥匙的目光曾短暂停留在Bostno后,应该所有神秘,都会避开那座城市。  

这样的状况,肯定会引发STK的猜测。  

但就如之前接线员对STK的介绍那样,这是一个松散的组织形态。  

搁浅法则的存在,让调查员的集合组织,必然不可能像是军队那样令行禁止。  

诸如掘墓人和拉楔特的儿女一样的恐怖组织,情况则不同,他们是疯的,他们不怕搁浅。  

所以,如果高凡选择脱离STK,那也不会产生什么影响,但为什么要脱离呢?除非真的转职恶魔祭祀了,否则只剩下一个人在未知与恐惧中摸索着前行,让孤独和疯狂如影随形,又是何必?  

而STK的态度,高凡估计除非他真正选择变成恶魔祭祀,否则STK只会谨慎的观察他。  

只要高凡保持充裕的理智,就不会选择走上恶魔之路,调查员的恶魔化,都是遭遇了无法抵抗的变故,比如被伟大存在注视,污染一刹那就改变了其整个生命形态,这种变化,无法预料,也无法抵抗,也就没必要讨论。  

所以,双方避过这个没必要讨论的话题。  

“我想要一份资料,关于国内所有伟大存在的名录之类的。”高凡说。  

“这可是禁忌,您是遇到了无法解决的疑惑了么?”接线员问。  

“禁忌?为什么?”高凡疑惑。  

“阅读等于注视,哪怕是一个名字,都足够让您在未来某个时刻‘搁浅’于祂对命运的拨弄。”接线员轻声说,“未知如此可怕,无知才会如此幸福。”  

“那通晓所有资料的您,岂不是处于最危险的状态?”高凡问。  

“谁告诉您,我是人类呢?”接线员的声音越发甜腻。  

“您不是人类啊…神奇”高凡感叹,“是人工智能,或者律之类的么?”  

“询问一位女士她的种族可是相当不礼貌的行为。”接线员显然不愿意透露自己的身份,“至于您要的资料,您可以大致跟我形容一下,它带给您的灵感是什么样的,我可以筛选出一些资料给您,这是为了您的安全着想。”  

“谢谢。”高凡道谢,同时回忆自己在冯元家的经历。  

灵感啊…  

高凡其实没从《红楼残卷》上获得任何灵感。  

这是比较怪异的。  

那意味着高凡无法判断其神秘源头,这大概是王世洛给高凡留下的谜题吧。  

但触感是有的。  

关于杀伤力的描述倒是很真实,因为高凡亲身体验过。  

“和一位清朝女性画家支柱有关,不过她的人生,应该已经被神秘所吞噬,神秘在她身上凝成了令咒,令咒很锋利,像是很多很锋利的刀,我刚刚接触就被它划伤了…”高凡形容他的感觉。  

“收伏野生令咒主要是要找到其来源,人类姓名是神秘之寄托…”接线员跟高凡说了一些要点,驯服‘野生’令咒,这是调查员的高级课程了。  

另外,根据高凡提供的线索,那边似乎非人类的接线员,很快就给高凡提供了三个名字。  

‘黄衣之王’、‘万物归一者’和‘活焰’。  

其中‘万物归一者’被划了重点符号。  

而高凡通过阅读这三位伟大存在的资料。  

也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  

那就是STK似乎对于从十八世纪到十九世纪发生在这块大陆上的各种战争行为,有着自己的解释。  

比如十八世纪末的某个集会团体,STK标注其崇拜对象名为‘无生老母’,实际为‘万物归一者’的化身,这是一场有组织的传教运动,其目标在于传播万物归一真义,让这位伟大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