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23章 万民书(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呜呜呜!…”低沉而又显得肃穆的号角声在邺城的正阳门响起,宛如古稀之年的老者在引吭高歌,肃杀之气中又透着凛凛的寒意。  

此时,正阳门的两侧,甲士林立,枪矛如林,战兵似海,旌旗猎猎,战鼓雷鸣。  

冉闵正式拜花木兰为征东大将军、护朝鲜中郎将、假节,都督渤辽战事,节制各部。其余诸将,有水师大都督王平、楼船将军马顾、长水校尉王觊等水军将领十三人,兵众一万,大战船三百艘,运粮船千艘。  

其余诸将,还有骁骑军、虎卫军三万人,由王泰与陈长生统率,俱是精兵强将,马步战皆十分厉害的军队。  

冉闵就在正阳门送别花木兰的征东军。  

“木兰,到战场上一定要心,注意保护自己。你们此行到朝鲜半岛,可能会有一些水土不服的情况,所以寡人特地调遣五百名大夫随军出征。遇事,不要逞能,一定要学会审时度势!”  

“好了好了。大王,臣妾都知道的,臣妾都多大的人了,你怎么能跟叮嘱孩子一样叮嘱我呢,还唠叨个不停的。”  

“嘿!你还不耐烦了。”冉闵真是又好气又好笑地道,“反正你一定要保护好自己。你能活着,就是最大的胜利!”  

花木兰撇了撇嘴,道:“知道啦知道啦!絮絮叨叨的,你还没完没了了。”  

“大王,你可是跟臣妾好的,这一战若是击退了倭寇,就给臣妾封侯的!”  

“好好好,君无戏言。”  

“臣妾要一个县侯!”  

这侯分三等,一等县侯单字侯,譬如吕布的温侯,食邑万户,所以又被称之为万户侯、二等乡侯,三等亭侯。  

对于花木兰的要求,冉闵也是哭笑不得的:“这就要看你立的战功了。记住了,对付倭人绝不能心慈手软,能杀就杀,不投降还顽抗的,反正俘虏的降卒你就全部杀掉吧!以人头记功,切不可有半点的妇人之仁!”ァ看书室ヤ1ωωω.kanshu侍.còм<、域名、请记住“哼!你可别看了我们妇人!”花木兰皱了皱琼鼻道:“大王你就瞧好了吧,这一回臣妾一定能大杀四方,扬我国威的!”  

“好。你去吧!”  

“遵命!”  

看着花木兰渐行渐远的背影,冉闵又摇了摇头。  

花木兰真是投错胎了,生做女儿身,她本应该当个男子汉出将入相的。不过冉闵还是力排众议,给了她立功封侯的机会。  

接着,水师大都督王平又跑过来觐见冉闵。  

“大王,臣盼星星盼月亮,可总算有我们水军的用武之地了!”  

看着王平摩拳擦掌,一副跃跃欲试的样子,冉闵倒是颇为无奈。  

原本赵国的水师不是很强悍的,因为自古以来,战争就大多发生在陆地上,上位者在军事上只会关注骑兵和步兵的发展,而不会去打造一支强大的水师。  

当然了,东晋除外。  

自古以来,在北方的王朝都是重视骑兵的,而在南方的王朝在没有过多的战马的情况下,则是更倾向于步兵和水师。因为有那么一条长江堑,水师纵横的话,北方的军队是打不过去的!  

而王平受命组建并训练魏国的水师已经好几年了,依旧没有出战的机会。这一回出征朝鲜半岛,对手是倭国,所以水师能发挥的作用是极大的,难怪以王平为首的水师将领都很兴奋!  

“三叔,正所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是时候到你们水师大显身手了!这一战,只要你能大胜,把咱们大魏水师的名头打出来,寡人给你封侯!”  

听到自己能封侯,王平顿时激动起来。王平征战沙场数十年,出生入死,但是眼看着身边的弟兄,乃至于后来的将领们都一个一个地封侯,而自己却只能瞪着眼睛干看着,王平早就不满了。  

眼下冉闵给他证明自己的机会,王平一定要抓住!  

王平顿时叉手道:“请大王放心。臣一定赴汤蹈火,扬我国威!”  

“好!去吧!”  

就在浑厚而沉闷的号角声再度响起的时候,与家人依依惜别的将士们纷纷集结起来,整齐有序地向着漳水河进发。  

这一回东征朝鲜半岛,他们要乘船走水路,然后自黄河出,到无边无际的海洋上航行一段时间之后,再与倭人交战。  

面对着行军的队伍,冉闵负手而立,内心激荡,却不知为何如此。  

“大王!”这时,一名骑马的内侍飞奔过来,到冉闵的身前跪下:“大王,大事不好了!陛下…陛下驾崩了!”  

“什么?”冉闵顿时勃然变色。  

好吧,其实这是冉闵装的。石鉴早就在大半年前就驾崩了,不过冉闵为了稳定局势,秘不发丧,并不将石鉴的死讯公布出去而已。  

一听石鉴驾崩了,冉闵故作震惊的样子,随后就召集群臣到议政殿商议。  

石鉴已死,其子嗣都已经夭折,而石虎一脉的子孙,不是战死,就是死在了战乱中,可以石虎的子孙已经死绝了。  

追溯到石勒一脉呢,石勒这一脉亦是人丁单薄,首先是被石虎阴死的,而后又因为战乱四处离散,所以这一脉也断绝了!  

恶贯满盈的羯赵皇室血脉已经断绝!  

冉闵于是跟群臣商议,给石鉴上谥号“文皇帝”,葬于长陵。  

“臣请大王即皇帝位,改朝换代!”  

在崔皓的牵头之下,群臣都高呼:“臣等请大王即皇帝位,改朝换代!”  

这一回,冉闵倒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