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68章 佛图澄(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在送走佛图澄之后,冉闵又找来葛洪。  

葛洪这一年来都在大山里研制火药,孜孜不倦地忙活着,此番魏王相召,葛洪亦是不敢怠慢的,进入了建章宫,见到了冉闵的面之后,一番交谈之下,冉闵对于土生土长的道教便有了一番全新的见解。  

当然了,不论是佛图澄鼓吹的佛教,还是葛洪鼓吹的道教,定哪个教为国教,冉闵还是犹豫不决的。  

正所谓一山不容二虎,市场就那么大,蛋糕就那么大,你多一点我就少一点,谁肯相让?  

回到后宫中,冉闵便自己来到了承欢殿,躺在床榻上,让石兰给自己按摩,海洛伊丝和朱蒂儿女给自己捶捶腿,真是好不快活。  

这时石兰却在冉闵的耳边呵气如兰地道:“大王,臣妾近日来在坊间听见了一件有趣的事情。”  

“哦?是什么事情?”  

“现在坊间流言,大王是要定道教为我大魏的国教呢。”  

闻言,冉闵睥睨了石兰一眼,没有话。  

“大王,事情属实吗?”  

“这是无稽之谈。”冉闵淡淡的道,“爱妃,你老实告诉寡人,这事儿你是听谁的?”  

“哪有谁告诉臣妾的?这都是臣妾出去的时候听到的呀。”  

石兰赶紧依俳冉闵的身上,做鸟依人状。  

冉闵虽然没有定下后宫不得干政的规矩,可是自古以来,后宫干政,一向是国之大忌,难怪冉闵会对石兰这个时候问起这事儿如此讳莫如深了。  

石兰可是赵国的长平公主,石虎的女儿,心中难免会偏向于赵国。  

冉闵道:“爱妃,这个事情呢,寡人也不知道该怎么跟你。但无论是道教,还是佛教,寡人打从心底都不想重用,至于什么国教,我大魏国是一个的国家吗?”  

“这…”  

“三日后,寡人会在奉门举行盛大的法会,你感兴趣的话,到时候也一同去瞧瞧吧。”  

奉门。  

偌大的广场上,此时是人山人海,锣鼓喧。到处都是黑压压的人头。  

不过在这些人头之中,有两股势力显得两极分化,泾渭分明。一个是秃头的和尚,一个是穿着道袍的道士,二者相对而立,几乎成了剑拔弩张之势,若不是有两侧披坚执锐的士卒在维持秩序,可能他们都要火并起来了。  

佛道之争由来已久。  

佛教传入中土,为传统文化之卫道者所排斥。原因很多,基本上有四点。  

一则以佛教来自印度,乃夷狄之教,以为夷狄文化低落,不及华夏,故不当信从。  

二则以华夷地域不同,益证老子序中以东为木,属阳,为道之所出;西为金,属阴,为佛之所生。阳尊阴卑,故道教优于佛教。  

三则以华夷之间,种族不同,夷人始信佛教,华人不当信。  

四则以佛教之流入中土,每致国家之衰乱,故不应信。  

自道教初兴,佛教东来,初期颇有互相利用之处,因两者所标义旨,间有相同。佛教传入之初,译竺文为汉字,尝袭用道家字义,后道家亦有袭用佛教教义者。  

惟道家对于佛教之输入中土,因信奉者日多,遂与之发生冲突。佛道之争历汉、魏、晋、南北朝迄于隋唐明清而未衰。  

“快看!佛图澄大师来了!”  

“圣僧!”  

看见佛图澄的大驾光临,在外面围观的老百姓顿时沸腾起来,有的手舞足蹈,有的直接跪在地上,跟对待地君亲师一般,虔诚的下跪,口中还念念有词的。  

佛图澄一如往常地穿着袈裟,慈眉善目,半眯着眼睛,折射出一种充满睿智的光芒,高高在上地坐在步撵上,附近的僧众更是宛如众星拱月一般,簇拥在佛图澄的身边。  

从这个场面可以看得出,佛教的信徒之多,而人们对于佛图澄有多么的尊敬,几乎宛如神只,几乎宛如真正的佛一样!  

有的不明所以的士子愤愤不平地道:“这佛图澄何德何能,竟然能有这般的排场?不知道的,还以为是真的神仙下凡了呢!”  

“嘘!兄台,噤声。”  

旁边的一个士子扫视了周围一眼,见到没有人注意到这边,这才替那个士子捏了一把汗,道:“兄台有所不知啊。佛图澄大师的确是跟佛陀差不多的,至少在佛教信徒的眼中是如此。”  

“此话怎讲?”  

“兄台应该不是中原人氏吧?竟然连大名鼎鼎的佛图澄大师都不知道?”  

“呃…在下是武陵郡人。”  

“原来是南晋人士,这就不奇怪了。”那个士子摇摇头道,“兄台,你在邺城,或者在我们赵国可千万不能对佛图澄大师有什么不敬之语。”  

“噢?这佛图澄大师是何来历?有什么本事,竟然当得起这么多百姓的顶礼膜拜?”  

“佛图澄大师是西域人,本姓帛氏。少年时出家学道,能背诵经文数百万言,善解文义。佛图澄大师虽然没有读汉地儒学史书,而与诸位学者高士辩论质疑,全能符合理义,没有人能难倒他!”  

“这不就是一位得道高僧而已么?”  

“嗨!若仅仅如此,倒也没什么,可是佛图澄大师可不同于一般的得道高僧!佛图澄大师在永嘉四年来到洛阳,志弘大法。我听他门下受业追随的常有数百,前后门徒几及一万。教学盛况可见!”  

那个士子瞪大眼睛,一副不可置信的样子:“不会吧?门徒上万人?”  

“对啊。而且佛图澄大师不仅是门徒众多,其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