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10章 王猛(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大王,侍中徐统求见。”  

这一日,石闵正在府衙内批阅奏牍,便听见花木兰小跑进来禀告。  

哦?徐统?  

“请进来。”  

“诺。”  

石闵与徐统同朝为官,对于此人,石闵还是颇为敬重的。徐统官至侍中,为人谦和,擅于中庸之道,是典型的黄老学术的代表人物,其门生故吏可不少。  

石闵作为汉人在羯赵国的领军人物,赵廷之内的汉臣,他自然一个个都认得。这个徐统,与石闵没什么交情,但是与人为善,终究不是什么坏事。  

侍中,秦始置,是列侯以下至郎中的加官,没有定员,为丞相之史,以其往来东厢奏事,故谓之侍中;西汉时又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文武大臣加上侍中之类名号可入禁中受事;西汉武帝以降,地位渐高,等级直超过侍郎;魏晋以后,侍中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唐宋该职得以沿置以至元;元以后废止。  

所以说这个徐统的官职和权力可不小,与宰相都大同小异的。  

石闵随即起身相迎:“徐大人,今天是什么风把您老吹来了?”  

“哈哈哈,魏王客气了。”  

“徐大人,请坐。来人,看茶。”  

石闵随之与徐统对席而坐。  

“徐大人大驾光临,不知有何贵干?”  

“难道没事就不能到魏王你这儿讨一杯茶水喝吗?”徐统眯着眼睛笑道。  

“徐大人说的哪里话?您老能来,使孤王这里蓬荜生辉,没事,咱们可以常走动嘛。”石闵一点都不倨傲。  

徐统微微颔首道:“魏王,实不相瞒,今日老朽前来,还真是有一事要禀告给你的。”  

“请讲。”  

“魏王最近受陛下之命,负责招贤馆、稷下学宫的事情,想必是忙得很吧?”  

“能为招贤纳士而忙活,孤王幸甚至哉。”  

“魏王果真爱贤也,看来老夫这一趟没有白走。”  

“噢?难道徐大人此来,是有贤士举荐?”  

石闵愣住了,徐统可是堂堂的侍中大人,举荐贤才,直接上书石遵就可以了,甚至,在他徐统自己的职权范围内,安排几个小官还是可以的。  

难不成,徐统要举荐的人很厉害?还要授予极高的权位?  

石闵猜得没错。  

徐统说道:“是的。魏王,老朽有一个不情之请。老朽作为侍中,为国举荐贤才,责无旁贷。前两日,老朽在宴会上见一人,甚奇之,此子之象,贵不可言,而观其言行举止,落落大方,谈吐不凡,非以人中龙凤,国士无双不能誉之。”  

“能得到老大人如此高的评价,其人必是有真才实学的!”石闵当即眼前一亮,“此人是谁?现在身在何处?”  

“此人名唤王猛,原籍晋国北海郡剧县(今山东潍坊寿光东南)人,后移家我赵国魏郡。”  

“王猛?!”石闵傻眼了。  

“怎么,魏王认识此人?”  

“不,不认识。”石闵摇摇头道,“请老大人继续说。”  

徐统抿了一口茶水,接着道:“魏王啊,不是老朽胡说,而是此子之相,当真是老朽从未见过的。这个王景略,不过弱冠之年,为人谨严庄重,深沉刚毅,胸怀大志,气度非凡。他与鸡毛蒜皮的琐细之事绝缘,更不屑于同尘垢秕糠打交道,因而经常遭到那些浅薄浮华子弟的白眼和耻笑。王猛却悠然自得,我行我素!”  

“他游学到邺城,老朽观其不凡,故而召请他为功曹(郡守或县令的总务长官,掌人事并得参与政务)。不料王猛遁而不应。”  

徐统忧心忡忡地道:“魏王,此子有大才,若不能为国所用,恐为祸患啊。”  

“老大人,孤王知道了。老大人素有识人之明,这一点孤王还是知道的。这样吧,孤王随后会派出人手去搜寻这个王景略,请老大人放心。”  

“如此,那就拜托魏王了。”  

王猛,终于出现了吗?  

石闵的心情有些激动,难以平复。  

王猛是谁啊?那可是十六国第一名相,可以比肩商鞅,被称作“功盖诸葛第一人”的牛掰人物!  

在原来的历史上,王猛辅佐苻坚扫平群雄,统一北方,被称作“功盖诸葛第一人”。王猛为政着重以法治国,赏善罚恶,故此虽如强德等权贵犯罪亦敢于处以极刑,而有贤才的人王猛亦会加以提拔。而其本人亦着重善恶,小恩必还,亦睚眦必报,故当时有人以此去批评他。  

现在,历史的轨迹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偏差,彻底崩坏了。  

不过对于王猛这个人,石闵是志在必得的。如果得不到,便毁掉他!  

让石闵万万没想到的是,他千方百计想要找到的王猛,此时此刻正在一家客栈里,与他的谋臣秦牧聊天。  

“师兄,多年不见,你一向可好?”  

秦牧看着眼前的这个英俊魁伟、雄姿勃勃的青年,不禁微微颔首,说道:“我过得很好。景略,你呢?还有师父他老人家如何?”  

“师兄,我已经开始游学了,历时一年多,师父亦是漂泊不定,了无音讯的。此来邺城,没想到能见到师兄你,真是太好了。师兄,你这是…入仕了吗?”  

看着秦牧的衣着打扮,王猛不禁有些疑惑。  

秦牧偏重于武略,自小习武,学习排兵布阵,运筹帷幄之道,所以早在出师前,秦牧便是一副游侠的打扮,仗剑而行,不曾想几年后这一见面,秦牧已经改头换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