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七十二章 嘿嘿(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高台之下的人族,在神农氏与轩辕交接好后,便开始齐声高呼神农氏和轩辕的名字,声震天地,传得很远很远。  

良久之后,孔宣上前宣读敕令:“  

奉人教教主伏羲、青莲、女娲敕令:兹尔神农氏,传种植五谷之法,遍尝百草历经无数次生与死考验写下了百草经,使人族饥有所食,病有所医。  

对人族有巨大的贡献与巨大的功德,今日已功德圆满,可册封为人族地皇,当居于人族圣地,静心参悟大道,早日成就混元。”  

孔宣话音刚落,崆峒印自行飞起,九条五爪金龙自宝印飞出翻腾在天地之间,吼叫了几声,接着冲向神农氏所在之处,围绕着他转了几圈才飞回宝印之中。  

随即一道金光直射向神农氏,神农氏与崆峒印有了联系,可以随时调动它的能力。  

与此同时,九天之外降下滔天的功德之气,比上次天皇传位之时获得的功德还多了几分。  

当功德之气降落到众人头顶不远之时,功德之气一分为三,直射向三处。  

其中最大的一份大概占据了八成,落在神农氏身上,另外大概一成半落在孔宣头上,剩下的半成则落在神农鞭即赭鞭之上。  

功德之气临身之时,神农氏直接运转功法吸收功德之气,提升法力境界,而孔宣则将其收了起来。  

至于神农鞭则成为后天功德灵宝,杀人不染因果,为神农氏镇守气运。  

当功德之气被神农氏吸收完毕之后,他的境界同样也提高了许多,直达准圣高阶顶峰,差点就进入了准圣大圆满的境界,可谓一步登天。  

事毕后,众人也不多留纷纷离去,人族很快恢复了平静。  

从此,人族进入轩辕的统治时代。  

轩辕这位共主与之前两位共主一样,十分勤劳,一心为民,自从他当上共主之后,他几乎每天都为人族之事而忙碌着。  

另外轩辕很注重招贤纳士,有不少贤能之士前来投奔于他。  

很快几年过去了,轩辕将他在有熊部落中很多有助于人族发展的措施都向各个部落推广开来。  

随着推广人族发展更上一层楼,轩辕威望也更大了,很多部落都很敬服轩辕。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部落都很敬服轩辕的。  

甚至有一个大部落对于轩辕的统治十分不屑,十分的不满,他们此时正准备着推翻轩辕的统治呢。  

到底是哪个部落吃了熊心豹子胆,有何德何能,敢不服从轩辕的统治呢?  

熟知历史的我们一想便知道,正是那鼎鼎有名的九黎部落。  

九黎部落乃是由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九个部落组成。  

每个部落之下,还各有九个氏族,共计九九八十一个,不但人口众多,而且其中的人族有许多拥有巫族血脉,天生强大,战斗力强悍。  

可以说九黎部落实力了得,不可小觑。  

最重要的事,这个部落出了一位了不得的人物,他让九黎部落的实力提升了好几个档次,这位人物就是蚩尤。  

蚩尤的来头可不小,他正是巫族的第十三祖巫的转世之身。  

不得不说祖巫蚩尤十分幸运,不知道为什么他莫名其妙地拥有了元神,又莫名其妙地在巫妖大战中逃出了一丝元神。  

经过无数次的轮回后,蚩尤不但没有消亡,而且在这一世投身于人族后,觉醒了前世的记忆。  

其实当有熊部落轩辕降生不久,蚩尤便出生在九黎部落之中。  

他生有一十七斤重,七岁便觉醒前世记忆,自此改名为蚩尤。  

蚩尤觉醒记忆后便不拜天地,不尊圣人,他不但修世间道法,还同修巫法。  

他境界提升很快同辈之人无人是他对手,可谓镇压一切天才。  

当长至十三岁之时,蚩尤便身高两丈,手足有万钧神力,徒手撕裂虎豹犹如儿戏,一身凶悍煞气,洪荒异兽亦是不敢招惹于他。  

如此武勇,九黎部落族长素来十分看重他,有意立其为继位人选,于是慢慢让其参与到部落的事务之中。  

族长的所作所为正合蚩尤的意,七岁之时明了前世种种后,他便想成就一番伟业。  

他不是甘于寂寞之人,他想让巫族重新壮大起来。  

巫族式微不是他想看到的,作为祖巫的他怎么可能忍受天地之中没有巫族的影子呢?  

他早已处心积虑,想谋取九黎族长之位。  

一旦大权在握,他便打算使用巫族大法壮大九黎一族,同时召集巫族余众,到时征战杀伐,一统洪荒人族。  

如此一来,巫族便可以振兴,他也占得人族高位,独霸人皇之位,岂不快哉?  

事情顺着蚩尤所期待的方向发展,又过了几年,他当上了族长之位。  

于是蚩尤开始对部落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他鼓励族人多生产多生育,全力发展军队,全力提高族人的战斗力。  

各种巫族的战阵,巫族的秘法被他拿了出来,用到大军身上,尤其是八十一位具有巫族血脉并且资质十分优异的同龄之人更是被他着重培养。  

他与他们称兄道弟,培养感情,培养默契,教导他们强大的巫法巫技。  

另外蚩尤还传授一套强大的大阵让他们演练,八十一位一起正好发挥出大阵的威力。  

时间流逝,转眼间轩辕登位已经有一百年,而九黎部落越来越强大,蚩尤估摸着可以尝试收服附近的部落,慢慢壮大自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