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七章陈妙仪(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童姥姥离开这里,到了一旁休息的厢房,她拿出了自己早就准备好的匕首,她打量这把匕首,想起了当初送这个匕首给自己的高皇帝。闪舞她抚摸了一番,然后拿起房间里面的笔,在墙壁上写了一首词。  

“裁剪冰绡,轻叠数重,淡著胭脂匀注。新样靓妆,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愁苦。闲院落凄凉,几番春暮。  

凭寄离恨重重,这双燕,何曾会人言语。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无据,和梦也新来不做。”  

这首词是当初她北上进入京城,见到杏花所作。  

如今她又再次想了起来,写下这绝笔,用这个匕首了断了她的性命。  

消息是第二天才到了京城之中,圣人倒是有所耳闻童姥姥和高皇帝的关系,也按照妃嫔的规模给童姥姥安葬。  

圣人听到主持葬礼的太监回来禀告,不由送了一口气,魏逆为首的六君子,如今是全军覆没了,这蛇没有头了,就没有什么好担心的了。  

圣人也去见了贤妃,询问贤妃现在没有事情吧。  

“多谢圣人挂心,臣妾如今没事。”贤妃说到这里,然后对圣人说“圣人,臣妾有一句话不知道应不应该说。”  

“有什么,你就说吧。”  

“臣妾听闻,圣人本来想要今年册立太子的,为什么最后没有册立呢?”  

“册立太子不是一件小事,元凰,你也不是什么外人,这件事朕且问,耀棣是否能够继承朕的位置。”  

贤妃听到这么一问,也开口说“但是耀棣不能够的话,那么谁又能够继承了,几位皇子年龄还小,无论立嫡还是立长,耀棣都占理。”  

圣人叹了一口气,对着贤妃说“要立太子也不急,倒是一定要将四妃给选好,文妃的位置,归家那丫头倒是一个不错的人选,但是贤妃的位置呢?”  

贤妃胸有成竹,对着圣人说“算着时日,那个丫头也应该到了京城了,明天或者后天,圣人你就可以看到了。”  

“哦?是哪位国公的千金呢?”  

“是康国公的孙女。”  

圣人点点头,也就没有说什么,离开了这里。  

在正月二十三的时候,康国公的女儿到了京城。  

圣人没有在勤政阁召见,而是到了睿思殿。  

这个睿思殿原本是用来藏书藏画,后来圣人在建极殿办公之后,这里就变成了圣人休息的地方了。  

圣人召见了康国公的女儿,只见这个丫头神情恬淡,就算见到圣人,也是不卑不亢行了一个道揖。  

“化外之人陈妙仪,见过圣人,圣人万寿百祥,丕赫有虞。”  

圣人见到这个情况,看了看雅妃,雅妃一笑,对着陈妙仪说“来,走进一点。”  

陈妙仪走上前几步,雅妃询问她说“如今你在谁的门下修行。”  

“在本识大和尚手下修行。”  

圣人思索了一番,对着陈妙仪说“本识是兴国寺的和尚吗?为什么朕没有印象。”  

“本识大和尚在二十年后就离开兴国寺,四处云游。”  

雅妃对着圣人说“这本识大和尚在东海四府倒是颇有人缘,有人说他是定光佛转世,来宣扬世间宣扬佛法的。”  

圣人听到这话,对着雅妃说“既然如此,那么新修的兴国寺就让他当住持吧,不知道这位大和尚是否愿意?”  

“圣人慈悲。”陈妙仪说了一句,然后就再次闭口不言了。  

圣人见到这个情形,再次看了看雅妃,雅妃也摇摇头,然后和陈妙仪讨论起佛法来。  

圣人也不时说几句,陈妙仪倒是应答如流,没有被两人给难倒。  

最后圣人笑了笑,写了一首诗,递给陈妙仪,陈妙仪看了看。  

“浮杯万里达沧溟,遍礼名山适性灵。深夜降龙潭水黑,新秋放鹤野田青。身无彼此那怀土,心会真如不读经。为问中华披剃者,几人雄猛得宁馨?”  

陈妙仪看了看,倒是也没有出声,圣人询问说“怎么了?”  

“无。”  

圣人见不好问出什么来,也就没有问了,先离开了睿思殿。  

等到圣人离开之后,雅妃招招手,让陈妙仪在她身边坐下,仔细看了一下,见陈妙仪容貌昳丽,十足的美人胚子。  

“妙仪,这次召你进宫,想必你知道是为了什么吧?”  

“父亲说,是要拜贤妃娘娘为师。”  

“拜贤妃娘娘为师的含义,你是明白吧。”  

“是为了当太子妃。”  

雅妃点点头,看着陈妙仪,对着陈妙仪说“这件事你是否愿意呢?”  

“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修行,不知道如何管理天下。”陈妙仪诚恳地说。  

雅妃告诉陈妙仪,这治理天下不难,她和太子到了南都,监国几年就可以了。  

陈妙仪还是说“可就算如此,我的心思都不在这上面。”  

“等你当上了贤妃,你就会想这些了。这一次是贤妃决定的,大家都不好更改,这天下诸侯的女,修行的人太少了。”  

陈妙仪想了想,对着雅妃说“那么我可以看看太子吗?”  

雅妃点点头,让人带着陈妙仪去见耀棣。  

如今的耀棣没有立为太子,自然不能居住在东宫,只能住在昭华宫。  

陈妙仪到了昭华宫的时候,耀棣正在和几个人护卫比试剑法,耀棣拿着木剑,招式凶猛,压得几个护卫无法反击。  

很快耀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