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2章御驾亲征(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米柱的舰队,在万丹港待了几,等待暴风雨过后,再次出发。  

飓风过后,本地沿海地区是满目的疮痍,不少房屋被摧毁了,道路被冲垮了,但是这是地方政府的事情,劳动不了米柱这位皇帝陛下关心,所以他就带领他的舰队穿过爪哇海,返回新家坡。  

在抵达新家坡海军军事基地以后,米柱他没有下船,而是等待着士兵们补充了物资以后,继续前进,在等得期间,他接见了最高统帅部的一些官员们对他们进行了一些安排。  

他们这一支舰队将穿过马六甲海峡,前往印度洋指挥作战。  

他们这一支舰队,除了二十艘主力舰以外,还有一百五十多艘其他的舰艇,主要是运兵船,这次他们就负责运送两万名新兵前往印度洋,因为运送这么多兵力,所以他们派出了主力的舰艇进行护航,当然同行的,还有大量的火药、炮弹、食物之类的军事物资。  

米柱在等待期间他的皇妃李暮登上了他的军舰南洋号,陪同他一起前往去。  

这基本上是米柱的标准配置,就是他每次外出都会带上一位夫人前往,这是皇后杨如花的意思,她就担心如果不派一名皇妃同往的话,就给了一些人以可乘之机,米柱身边可是不能有什么空的位。  

皇后杨如花她没有出去,那是因为她再度怀孕了,而张嫣和阿依莎就是生了没多久,正在家中带刚出生不久的孩,唯一身体健康,没有怀孕的就是李暮,所以就由李暮陪同他前往。  

李暮能够单独的陪米柱出去,她是非常的兴奋,非常的高兴,在一起这么久,他们很少会有单独出去的时间和独处的时间。  

米柱道:“如果你忙的话,其实是我自己去就行了,难道你们还信不过我吗?”  

米柱他自问自己是一个好人,是一个多情而又专注的人,作为一个皇帝,他才四位老婆,这算是非常的少了,远的不,就跟大明皇帝朱由校相比,他就差了不知道几条街。  

李暮直接的道:“不信。”她可是知道这些当大臣的为了讨好皇帝,那是无所不用其极。  

李暮这么一,倒是让本来还想多几句的米柱他不在话了,身边有个老婆陪着,这也是好的,起码有人知冷知热,晚上又有人暖床,他这次去也是冲着打仗去的,没有想着猎艳的想法。  

米柱他明白一样事情,他手下的将领们有很多都是能够独挡一面的,但是如果是跨军种的合作,这比较少了,他也不培养这种人才。  

可以,米柱他本身也都不怎么培养跨军种的高级人才,即使是在他们所封的郡王一级里面,他都不会提倡培这种指挥员。  

所以他们现在这种由印度洋联合印度大陆统一配合的大型战斗,就得由他来负责了。  

当然这一种大站也不是每每每时每刻都有的,甚至他们就是把它单独的分割为两大战区也都没有问题。  

以前他们的计划就是划分为两大战区的,陆上的有印度军区负责,海上的有印度洋舰队负责,而最高统帅部就协调他们两大高级司令部之间的协调和合作。  

但是现在的形势发展的实在是太快了,完全可以一句就是计划赶不上变化,如果他们两大巨型部门要进行合作的话,把计划申报回来,再由上面批下去,战机就延误了。  

所以米柱他就亲自决定由自己前往战区,协调两大部门之间的协作。  

就目前来,印度洋军区的战略战略行动也是关系到他南洋帝国的国阅,打赢了这一仗,他们南洋帝国就稳如泰山了,并成功地控制了印度,把印度洋变成了印度之洋,如果这一仗打败了,那就惨了,一切将会重新洗牌。  

所以他才会有这一种想法,那就是直接的御驾亲征,由他来解决这一件事情。  

米柱她现在也在暗暗的庆幸,幸亏他以极快的速度解决了大明的问题,他们没有跟大明有过多的纠纷和纠缠,所以能让他们抽出大量的兵力用在了西部地区去,如果他们在这个时候还跟大明纠缠不清或者是交战的话,现在问题都复杂了。  

他们庞大的舰队在获得补充以后,马上就出发前往印度洋,现在刚好是暴风过了,意味着在短期之内都不会有大型的暴风,正是他们扬帆出海的大好时机。  

他们这一支庞大的舰队将会驶往锡兰的科伦坡,他们这里有一个庞大的军事基地,负责对西南地区这一块的防御行动。  

他们在这里也可以为印度西海岸和东海岸的陆军提供海上掩护。  

郑芝龙他们的主力也部署在这里,作为南洋军的屏障,保护他们不受敌饶侵袭。  

就是因为南洋军部署了这么庞大的大军在这里,这令他们拥有了印度洋东西海岸的绝对制海权,他们可以选择从任何一处攻进印度大陆,而印度人却对他们很难以实施有效的反击,只能被动的等他们去打。  

现在印度莫卧儿王朝最悲惨的莫过于在这一场疫情中彻底的拖垮了中央王朝的实力,而他们冒险的进攻果阿,更加是极其冒险的军事行动,这令他们所剩无多的主力,在果阿城下全军覆没。  

这一支精锐的部队用在了其他的方向,还是一支战略性的打击力量,但是却因为冒险的偷袭果阿,反过来被利用结果在这地方之中全军覆没。  

自从大王子沙贾.汗的一支部队覆没以后,莫卧儿王朝的日子那是更加难过了,以前他们是统一印度斯坦地区的中央王朝,对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