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四章 快速扩张(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左梁玉一走,敌军没了主心骨,很快就都投降了,柳阳军顺利拿下安陆城。  

此战柳阳军前前后后伤亡不到一万人,敌军伤亡却多了近一半,俘虏也有两万余人。  

攻城战一般伤亡比例是三比一,柳阳军打成这样,可谓是大胜了。  

战斗结束后,楚羽把众将领都召集起来,很是嘉奖了一番,其中提到最多当然是陈池,此战,他居功至伟,值得褒扬。  

会议最后,楚羽安排了一下城内的接收事宜,这事比较繁琐,唯有交给龙一比较合适。  

好在官兵镇守地盘,城内没那么乱,接手起来要容易一些,只要不太过激,一般都不会出什么大乱子。  

在城内休整了一天,第二日,柳阳军四面出击,除了安陆,德安府还有几座城没拿下呢。  

既然左梁玉完全放弃了德安府,那就没什么好客气的,先占了再说。  

朝廷大军不在,剩余的几座城池,几乎都没怎么抵抗,就落到了楚羽手中。  

六月初九,柳阳军占据德安府全境。  

致此,楚羽已经拥有了四府之地,(长沙府已经被郑兴重新夺了回来)。  

四府的地盘已经不小了,几乎涵盖了两湖大半土地。  

不过楚羽对此还有些不太满意,自己手下好歹有十几万大军,怎么能只占了这么点地,这跟实力完全不匹配啊,还得继续扩张才行。  

要再次扩张,那就得继续向北了,南边对手太弱,欺负起来没意思。  

东边也没什么对手,只是油水很足,钱财楚羽现在不是很缺,打仗就能顺带弄到,没必要特意跑去那边劫掠。  

北边,有官兵,有反贼,尤其是靠近京师一带,几方势力在那边争夺不休,跟他们较量才有意思。  

把龙一留在安陆收整地盘,楚羽带着大军杀向北方。  

一次出征有点孤寂,大将只带了陈池一人,龙一要收整地盘,必须留下。  

没想到走到半路,郑兴却追了上来,这让楚羽有点意外,走的时候他是有给过郑兴一道指令,让他处理完南边的事后,就带兵北上。  

那指令传出去才没几天啊,郑兴这速度也太快了吧!  

郑兴速度快,是因为他只带了三千轻骑,一路马不停蹄,紧赶慢赶,才追上了大军的脚步。  

这种赶路方式很累人,马都差点跑废了!  

见到楚羽后,郑兴玩笑般地抱怨道,“二哥,你怎么也不等等我,好在我老郑跑得快,不然大战又没有我的份了!”  

郑兴还是觉得跟着楚羽身边打仗更过瘾,独自领兵,没人帮着兜底,还是打不了硬仗。  

那么久没见,看到郑兴,楚羽不由自主地笑了起来,“南边不是有仗打吗,怎么还没玩够!”  

郑兴撇了撇嘴,“跟他们打没意思,我要找左梁玉报仇!”  

谭洲城外那次大败,让郑兴觉得很耻辱,虽然楚羽没怎么罚办他,但他自己心里过不去。  

楚羽看了他一眼,问道,“再次面对他,你有把握能打赢吗!”  

左梁玉能力还是有的,上次要不是靠着实力碾压,不可能赢得那么轻松。  

“没有绝对的把握,但我想正面跟他刚一场!”郑兴一直想找回场子,在武昌要不是为了顾全大局,他早就上了。  

有这样的想法是好事,胜败乃兵家常事,败了没什么,但不能被击倒,越挫越勇才是真男儿。  

楚羽对他点了点头,“下次再碰到他,就让你上!”  

郑兴听了咧嘴笑了起来,“谢谢二哥!”  

一边聊着,一边赶路,到了傍晚时分,大军出了应山地界,再往北走,不远就是汝宁府了!  

汝宁府现在还在官兵掌控之中,原本也是由左梁玉守着的。  

那日左梁玉从南门出逃后,又转向东,之后就不知去向,不知道他现在回来没有,如果还在,就合了郑兴的意了。  

到了汝宁地界后,全军开始进入战斗模式,郑兴带着前锋营冲在前面,楚羽坐镇中军,陈池殿后。  

汝宁府下辖有七县,比德安府要大,第一个直面的是铜山县。  

本来以为有一场硬仗有要打,郑兴把准备都做好了,只等开战,谁曾想,大军刚到城下,还没动手,官兵就开城投降了!  

这一出,把郑兴整蒙了,有点骨气行不行,好歹也让我带兵冲一下啊,这么快就投降,究竟要玩什么!  

猜不透敌军的心思,郑兴只好先把城池占了下来,白捡的功劳,不要白不要。  

没多久,楚羽也进城了,得知如此情况,他把城中大大小小的官吏都抓了起来,经过一番仔细审问,才知道事情原由。  

他们投降也是不得已,前几日开封府告急,左梁玉得到朝廷的命令,把官兵都调过去了。  

想比于汝宁府,开封府要重要得多。  

左梁玉手下能用的兵本来就不多,在安陆损失惨重后,就更捉襟见肘了。这次为了开封府,他把能带走的兵全带了过去。  

这样一来,直接导致汝宁府实力空虚,无兵可守,铜山城内剩下一群老弱病残之兵,加起来还不到一千人。  

这么点人,面对郑兴的几万大军,除了投降,还能干什么!  

审问的时候,郑兴也在现场,听他们说完,他怔怔的问道,“二哥,他们说的不会是真的吧!”  

不就是没仗打吗,有必要这样,楚羽看郑兴的表情有些好笑,逗乐道,“恐怕是真的!”  

那么多人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