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五章:挨板子(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崇祯怒喝左右侍卫:“来人呐!给朕拖出去!”  

若是其他时候的张书堂,怕是早就赶紧请罪了,然而这时候,张书堂的眼睛已经开始猩红,他依旧大吼道:  

“陛下!微臣可以被惩罚,哪怕是将微臣打入天牢,微臣依旧要说——  

皮岛之地,虽然不过是弹丸小岛,与我大明本无足轻重!  

但是,正所谓战术可败,战略必须胜!  

皮岛乃是我国插入剑奴的尖刀,正该是不停地给剑奴放血,让他虚弱的时候,这个时候宁可损失锦辽十城,也不可损失皮岛一地啊!  

陛下!臣以为,此次袁总督必然是杀害毛总督而去的!  

微臣请求陛下:若是袁总督胆敢杀害毛总督,当以极刑论处!”  

张书堂知道,皮岛的作用,经过毛文龙之前的多次动作,已经被有心人看在眼中。  

虽然大明朝还只有少数人看到了皮岛的作用,但是常言道,战略奏不奏效,要看敌国难不难受!  

剑奴部被皮岛弄得欲罢不能,正是恨不得将毛文龙扒皮抽筋的时候!  

恰恰是这个时候,毛文龙被袁崇焕咔嚓了…  

莫说是早已经在张书堂脑海里,建立了正确映象的疯子们,一直灌输着后来发生的这一切,就连他这个不曾上过战场的半吊子武将,都发现了不对!  

张书堂看着高高在上的崇祯,不由得长叹一声,这个不曾接受过君王教育,蓦然登上了皇位的前信王啊,当真是让他无语至极啊!  

崇祯上台之后,因为相信的文官们,正忙着弹劾魏忠贤,无瑕顾及边关的那些些许小兵有没有口粮…于是在元年的时候,九边普遍的欠饷,甚至导致了边军叛乱…  

之后,在拿下魏忠贤一党之后,崇祯才发现边关闹腾的这么凶,文官掌握的国库,并没有钱财支付边关的钱粮,这才开始动用內帑支付边关的粮饷…  

“该死!”看着张书堂暴躁的样子,崇祯却想起了往事,他恼怒的恨不得将那厮活活打死!  

该死的毛文龙,张书堂竟然还敢为他声辩!  

去岁五月,那毛文龙一连用三个“皇上知之否”来诘问朕,朕孰不可忍!  

更可恼的是,这厮前年的军饷竟然高达百万两!  

崇祯气喘吁吁,恨不得亲自斩杀了那个最爱虚报军功的毛某人!  

幸好毛文龙不在此地,若不然,他又要上疏为自己鸣冤了!  

天地良心,户部在您老面前说的百万两,臣只收到了三十三万两!  

(毛文龙的塘报经过整理,实收银三十三万两,粮二十万石,布一万八千匹这个数据比户部登记的发饷数字低,户部汇报的实发数据是六十二万两白银,奏报崇祯的是白银百万两。)  

不得不说,崇祯的政治能力比起他的木匠哥哥,实在是低微的可怜!  

天启七年毛文龙惨败,甚至连岸上的土地都给差不多丢完了,天启帝不但不责怪毛文龙,相反还给他增饷,由五十七万粮饷,增加到了百万的规模!  

当然,照例由文官的漂没,到了毛文龙的手中,就只剩下钱粮全部加起来四十二万两的银子了!  

去岁,边关欠饷,当毛文龙连续诘问崇祯三句“你知不知道”的时候,崇祯这个政治小白——好吧,他被文官忽悠傻了!  

这个让人无语的帝王,真的按照毛文龙的奏疏所列,给东江镇批复的粮饷是三十五万银子!  

好吧!  

崇祯还是蛮大方的,起码多给了两万两!  

可是,文官最爱漂没啊!  

去年十一月,孙承宗这厮又以皮岛只有兵士两万八为由,只给了毛文龙二十四万两的白银!  

二十四万两发到了毛文龙手上,只剩下十六万石粮草了…  

崇祯为什么无视袁崇焕杀毛文龙呢!  

正因为皮岛粮饷不足,逼的毛文龙不得不与剑奴交易,然后获得的东参、东珠又拿到内地贩卖,变成粮食。  

恰逢此时关外大旱,黄太吉甚至以大肆杀人,来缓解建州部的粮食压力,于是双方一拍即合了!  

毛文龙这转了三四次手的粮食,获取的利润还能让皮岛八万多军民吃饱,甚至在其死后,还被袁崇焕搜刮走了价值百万的财货!  

正是因为这等不平愤的心态下,在今年春,毛文龙带着部下,抢掠了山东登州一代…  

好了,这一下毛文龙不作不死了!  

以崇祯这政治新手的格局,以及他的性子——这一下莫说是张书堂的劝说了,只怕是就算崇祯清楚的知道了后果,也会纵容袁崇焕杀掉他的!  

因此,张书堂的劝说全然不起作用,不仅如此,听到张书堂的话,崇祯更是暴跳如雷!  

“混账!混账!”  

“来人呐!”  

崇祯大怒道:“将这厮给朕拖出去,打三十大板!”  

许是还稍微顾忌了一丝张书堂的忠贞,他再次吩咐道:“着实了打!”  

打板子,就是廷杖!  

大明的士大夫,以挨板子为风骨!  

不得不说,明人的脊梁很硬的!  

有明一朝,百十人一起挨板子的事情,很是常见。  

大明朝的大臣们,若是觉得皇帝的政策不对,那是当场就会硬顶的!  

而这挨了板子还不屈服,就成了文人骨气的代名词了!  

廷杖的木头,都是实心,外面裹了铜皮的,莫说是三十棍子了,只怕是三五棍子就能生生打死人!  

因此,又出现了两种情况,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