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群臣弹劾(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王承恩道:“当初张缙彦给事中曾说——那小武官算什么东西,不过是一个八品芝麻官。  

那小子答道:‘八品亦是官,别说八品了!纵然是从九品、纵然不入流的微末之吏,只要是官,就是大明之基石!就管的不平之事’!”  

崇祯脸色一变,细细呢喃道:  

“八品亦是官,别说八品了!纵然是从九品、纵然不入流的微末之吏,只要是官,就是大明之基石!就管的不平之事!”  

“好!”崇祯击掌相赞:“此话甚好,堪称为官典范!”  

崇祯感慨一句,挥手让王承恩离去,待到王承恩到了门口的时候了,他忽然道:“伴伴,那小武官叫什么?”  

王承恩急忙返回道:“陛下,就是之前陈德州大人密奏里面上京告状的那个孩子。”  

“哦!”这么一说崇祯就想起来了,陈奇瑜的奏章里的确是有这么一个人。  

“他叫张、张、张什么来的?”  

“回陛下,张书堂,南阳卫的典膳奉祀。”  

“哦,对对,唐王府的人!”崇祯点点头,又好奇道:“这小子不是今天才来京城么,怎么又跑去跟人打架了?”  

王承恩笑道:“陛下忘记了,进京的官员,大都是会住在会馆的,应该是同道的官员,为陈大人一行接风吧!”  

“嗯,是一个实诚的孩子啊!”崇祯点点头,道:“去吧,记得将卷宗给朕拿一份。”  

“遵旨。”王承恩再次告退。  

另一边。  

张书堂被仔细询问了经过,然后刘文耀亲自送出了兵马司衙门。  

回到会馆之后,众人纷纷围了上来嘘寒问暖,今晚发生的一幕,这个来自同省的小武官,让他们都刮目相看。  

不得不说,这个小官能够被陈大人看重,的确是有一把刷子的!  

张书堂与众人笑着应付几句,这才以陈奇瑜召见为由,摆脱了众人的围堵。  

返回三院的时候,竹林后的墙角,忽然出现了一个人影,吓了张书堂一跳。  

“张兄弟无事罢?”  

仔细看去却是余林正抱着双刀,依靠在院门上。  

“原来是余兄啊,吓了小弟一跳。”张书堂拱拱手:  

“余兄放心,小弟无事。”  

“那就好!”余林走了上来,勾搭着张书堂的肩膀:“张兄走了之后,那些腐儒们,纷纷称赞张兄的豪迈。  

张兄当时不在,不然倒是可以大出风头了!”  

“余兄说笑了,张某所求的不过是一个心安罢了,至于他人的眼光,说实话,我等武人,本就来京城的次数不多,这些虚名,与我等何益!”  

“张兄豁达,愚兄不及也!”  

余林拍了拍张书堂的肩膀,道:“明晚愚兄做东临渊阁,还望张兄一定要来。”  

多个朋友多条路,况且这余林的行事风格,倒也入得张书堂的眼,他当即笑着应了。  

“那好,陈大人还在等着张兄,愚兄便不打扰了!”  

看着余林离去的背影,张书堂暗暗思索一番,拂又苦笑着摇摇头。  

此子也有几分仗义,结交一番也是无错的。  

陈奇瑜仔细的询问了张书堂在兵马司的应对,这才道:“方才宫中来了旨意,让老夫明日参加早朝,你明天不可再生事端,一切等老夫回来再说!”  

“大人放心,书堂明日白天就在会馆等着大人归来。”  

“嗯!”陈奇瑜端起茶碗示意一下,最后嘱咐道:“记住了,你的头等大事就是王府之事,在这件事办妥之前,务必不可再生波折!”  

见陈奇瑜已经端茶送客了,张书堂笑着应了,遂徐徐离去。  

朝会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周礼中就有相关的记载。  

在明朝太祖皇帝时,早朝议事才被正式固定下来。  

虽然到了明朝中后期,早朝的制度渐渐荒废,但是自崇祯登基之后,却是颇有先祖的风格,竟然不曾缺过一日。  

崇祯勤政,京中的百官却是遭了殃,居住的离皇城稍远的官吏,需要在子时时分,便起身梳洗,然后在寅时之前赶到午门之外排队等候。  

寅、卯之交,宫门开启,诸官按照文武、官阶的分别,依次排队进入宫门,过金水桥后在广场整队。  

御史检查过百官仪容之后,官员们在注籍上签字确认。  

今次的早朝放在太和殿召开。  

陈奇瑜跟随着诸位大佬,在殿内站定。  

似他这样的封疆大吏以上者,才能够在殿内荣有一席之地!  

他微微侧目,只见殿外的广场上,也是整整齐齐的官员队伍。  

唉,此时是夏季,倒也好过,若是到了冬日,那可就惨了!  

陈奇瑜在内心为同僚们默哀…  

“百官觐见!”王承恩一甩拂尘,尖锐的嗓音响起。  

“臣等参见陛下。”  

鸿鹄寺礼官拖着长腔唱道:“山呼”。  

百官拱手加额,齐声开口道:“万岁”。  

复唱:“山呼”。  

百官继续:“万岁”!  

再唱:“再山呼”。  

百官齐声道:“万万岁”!  

今日是常朝,是以百官只需要行一跪三叩之礼就可以了。  

三呼万岁之后,诸人静静不言。  

“众卿平身!”  

崇祯坐上了龙椅,伸手虚引。  

百官这才一一起身。  

“有事早奏!”王承恩一甩拂尘,尖声道。  

鸿鹄寺的官员越众而出,汇报了昨日进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