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6章 下线休息(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系了,我却还有很多事没有准备好。”  

冯百万的这个问题,着实把铁手问到了,因为这个问题在宇宙联盟中心都没有确切答案。  

但是,已经做好了整族投靠冯百万的铁手,势必要在这些方面表现一下自己的存在价值,好让冯百万觉得那颗准备给他们的行政星物有所值。  

“所谓错位时间,完整来说,应该叫错位时空。”铁手一边说,一边投射出一面光屏,开始给冯百万科普起来,“我们生活的宇宙被称为现实宇宙,我们利用光子冲撞引擎达到1.01倍光速,又利用飞向黑洞的牵引力达到1.1倍超光速,从而突破现实宇宙空间,进行所谓的跃迁空间。  

首先,我们得有一个认识,我们通过黑洞跃迁,并不是进入了所谓的洞中,而是来到了另一个空间层面上…”  

铁手一边说,一边扩大他的解说光屏,而冯百万这边却也没有闲着,脑袋右侧开了一个小光屏显示铁手的讲解,以示他在录制。  

“跃迁过程,是一个缩短航行距离,节约时间的过程。  

按照你们的古话来说,事物都有两面性,既然在现实宇宙中的时空距离缩小了,那么另一面是不是就应该变大呢?  

目前的研究来看,错位时空确实变大了。  

就如我们所在的这片错位时空,与现实比是150:1。  

想要增大这个比例,宇宙联盟里有许多实验室尝试过。  

第一种实验,改变跃迁初速度!  

自从光子冲撞引擎发明出来后,四个光子斜冲一个光子加速到1.01倍光速,似乎就成了极限。  

但是,1.1倍的跃迁超光速却告诉我们,速度并没有达到极限,只是我们没找到对的方法。  

所以,最先实验的方向,是最容易改变初速度的方法,减速!  

减速实验中,以1.0099倍光速起步飞向黑洞,99.9的实验因为飞临黑洞前没能将飞船速度提升到1.1倍光速,从而坠毁。  

剩下的0.1因为飞船技术先进,或者舰长的操作而达到了跃迁的初始门槛1.1倍光速,得以突破现实宇宙。  

但结果却是,这不多的成功案例里面,时空比都不是固定的。  

就拿我们现在的时空比150:1做参照,有的实验里的时空比可达1500:1,有的却能低到10:1。  

1500:1的错位时空,无疑是最考验意志力的,在意识游戏未开发出来前,许多星际飞船不是被摧毁的,而是被内部疯掉的船员引爆的!  

至于10:1的时空比,这在早期跃迁时代,鼓舞了无数星际飞船的舰载人员加入星空大家庭。  

可减速实验的结果,总归是不固定的,时空比第一阶段改变实验失败!  

接着,就开始有人实验加速跃迁!  

光子冲撞引擎的工作原理是,既然同束同向光子无法加速超过光速,那么就加入倾斜的光束,为中间的动能光束加速。  

第1序列倾斜进入的冲撞光子,虽然无法作用在同为光速的第1序列动能光子上,却能作用在第n1序列上的光子上,进而促进动能光子加速。  

而第1代的4光子冲撞加速1.01倍光速显然无法满足加速实验了,后面就陆续有了第2代64光子冲撞引擎、第35代多光子纠缠式干扰冲撞引擎,以及目前正在实验的第6698代光子纠缠靶向撞击超距加速的光速引擎。  

这么多年来,超光速引擎的速度也从最初的1.01倍光速,一点一点的提升到了1.06699倍光速,跃迁速度也从最初的1.1倍提升到了1.18倍。  

但是,时空比实验得出的结果,依旧是一个不固定的值,哪怕加速跃迁实验中,失败率几乎为0,成功案例多如星辰,却也没能找到其中的共性,自然也就无法人为改变时空比了。  

这也是意识游戏刚一出来,就火遍了全宇宙联盟的原因,能够让星舰人员跳出错位时空里的漫长时间,可谓是不亚于超光速引擎的又一重大发明。”  

听了这么多啰嗦,铁手无非就是想告诉冯百万,很难!非常难改变!  

“第二种呢?”冯百万之前闲逛宇宙联盟网络时,对超光速引擎也有过一定科普了解,是以能快速理解铁手刚才的话。  

“第二种!”铁手说着,散去了大片光屏,只留下了一个人体模型,说道:“这就要从我们身处错位时空中的状态讲起了。  

有的研究者认为,跃迁过程中之所以会有不同的时空比,那是因为我们进入到了不同的外宇宙时空领域。  

在这些外领域中,我们这些已经被粒子化的舰载人员,可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辐射干扰。  

就比如,有的人站在陆地上闻着花香感觉美好时间过得很快,有的人淹没在水下感到窒息时间非常漫长。  

从而有了不同时空的影响,造成了不同的错误认知。  

这一观点的早期支撑,是基于每次跃迁完毕后,人们的身体没有受到错位时空的时间衰老,就连身体也只有运动了好几天的虚弱反馈。  

但是,当越来越多的人利用错位时空延长时间学习,并将丰富的知识带回了现实宇宙空间后,谁也无法说那些知识是骗来的,所以错位时空欺骗感官的说法就不攻自破了。”  

光屏上的人体,随着那个破字,忽然散开,化成了颗粒物组成的一蓬人形。  

“之后,又有人提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