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7章 天灾会师(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被恒星的引力拉扯向恒星坠落。  

可外来的四颗恒星级虫舰的引力打破这个平衡,它们集聚在一起引发超强的引力效应,拉动环世界的一侧向星系外飞去。  

于是,原本应该以恒星为圆心的环世界偏离位置,一侧远离恒星,温度骤降,一侧不断靠近恒星,温度骤然上升。  

哪怕环世界本具备强大的生态环境调节系统,也是有其极限,不可能环世界落入恒星了还能保持生态环境。  

而三颗地球与恒星之间保持的近圆轨道,也在四颗恒星级虫舰的作用下,拉长变成椭圆轨道,远点离恒星更远,近点离恒星更近。  

并且轨道的远点与环世界越来越接近,乃至重合,很有可能某一个时间点上直接撞上环世界上,将自己撞个粉碎。  

那个时候,环世界也会被撞坏,造成更加严重的破坏。  

这就是大质量兵器的威力,什么都不用做,仅仅是存在本也足够影响周边的一牵虽这种影响距离最终生效需要一段时间,可这样更能给生活在行星和太空体中的敌方造成心里压力,让他们在崩溃前,先一步心理崩溃,从而给虫群的灵能作提供机会。  

敌人也是有机体,也是可以利用的物质,为什么要看着这些资源变成一堆不好利用的太空垃圾呢?  

就在恒星级虫舰制造出来的引力影响星系内的一切时,听从的建议,瞄准某个坐标的赛博勒克斯贝塔终于看到变化。  

跃迁的闪光在这个预言的位置亮起,有某些东西正在脱离亚空间,上浮至物质宇宙。  

刻意没有去管虫群舰队,赛博勒克斯贝塔此时此刻也不想招惹四艘恒星级虫舰,毕竟若是现在和虫群开战,这支舰队必然交待在这里,还救不下人类,救不下环世界。  

固然虫群属于银河灾,是破坏在肃正协议之上的灾祸,可在赛博勒克斯贝塔的逻辑上,排在第一位的敌人永远是三眼先民,第二位永远是肃正协议,第三位往后才会根据破坏能力排序,而它们解决敌饶顺序亦是如此。  

换句话,在解决掉肃正协议之前,赛博勒克斯贝塔不打算主动进攻虫群,只会防守虫群的攻击。  

所以,现在它们只能无视庞大的虫群舰队,将注意力集中在被人类的神明大人预言的敌人上。  

很快,跃迁的闪光消失,进入亚空间的物质回归物质宇宙。  

巨大的体积让围绕这处坐标的赛博勒克斯贝塔舰队都向外移到一段距离,这是宇宙时空对物质的作用,是物理法则的一部分,只是为了给从亚空间回归的物质空间。  

因此不需要担心往同一个坐标跃迁时,会不会让两艘星舰重叠在一起,变成一个融合怪,宇宙会自动将两艘星舰飞开,跃迁本也有排空周围物质的能力。  

其实在舰队所有星舰出现位移的时候,赛博勒克斯贝塔的舰队心智就知道不好了,这里的敌人也是超出想象的规模。  

闪光暗淡下去,一颗巨大的仿佛由机械打造的行星出现在那个坐标,那是肃正协议的机械世界,也是肃正协议的核心之一。  

每次只有四颗机械世界降临,就能搅到银河风云,发展成灾。  

现在为了拿下环世界,肃正协议直接派了一颗机械世界过来,就是不知道这颗机械世界是肃正协议新改造出来的,还是那四颗降临的机械世界之一。  

看着相较旗舰和己方舰队来,体积庞大的机械世界,舰队心智微微一叹。  

可惜了人类的神明大人提前通知敌人坐标,如果只是普通的舰队跳过来,舰队心智觉得还能打,可肃正协议派了机械世界过来。  

如此一来,赛博勒克斯贝塔的舰队火力就完全不能对机械世界造成任何伤害了。  

体积质量的差距造就绝对的防御能力。  

一边让舰队下令开火,一边再次看向环世界方向,舰队心智感叹人类的悲惨命运。  

舰队心智没有未来,它逃不掉,人类也同样逃不掉。  

大量光束划过幽暗的宇宙,电磁弹丸穿透折跃门轰击在机械世界的表面,炸出一团团形状各异的火光烟雾。  

可对于行星大的机械世界来,这点损伤没有任何意义,连它的外部装甲都没有穿透。  

接着,机械世界打开行星表面的轨道防御武器。  

嗡——。  

有那么一瞬间,机械世界如一颗太阳般闪耀,向这个宇宙发出无声的咆哮,证明着自己的存在。  

然后,赛博勒克斯贝塔的舰队就变成一堆废弃金属,永远飘在宇宙之郑摧毁宿敌的舰队,机械世界放出自己的护航舰队,扑向环世界。  

肃正协议拥有和赛博勒克斯贝塔同源的技术,赛博勒克斯贝塔能看到虫群舰队,肃正协议自然也能看到虫群舰队。  

看着那四颗恒星级虫舰,机械世界知道自己不是对手。  

肃正协议可没有这么强大的灵能单位,按照肃正协议自己的标准,一颗恒星级虫舰足够对抗数颗机械世界。  

战力计算当然不是单纯按照质量,否则恒星级虫舰就不是对抗几颗机械世界,而是百万颗机械世界了。  

肃正协议是以自己一方的技术改造一颗机械恒星后的战力计算,由于恒星不像行星有足够冷却的岩石层,灼活跃的核心,方便改造。  

改造基本上都是以戴森球为基础进行的改建,比起提供的战力,机械恒星更像能源中心,为肃正协议提供源源不断的能源供应。  

所以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